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国民党顽固派:“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发表上述主张的著作应该是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论人民民主专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成果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新民主主义论》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020-04-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一农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章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十大关系》D.《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其发展和成熟的观点是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D.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020-02-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②新三民主义理论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0-02-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革命历程必须分两步走,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而所谓的民主主义···是新民主主义。”这篇文章发表时(       
A.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B.中共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三大改造即将进行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论持久战》的发表D.《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8 . 毛泽东曾谈到:“中国急需把各党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上述论述应出自于下列哪一论著
A.《论持久战》B.《论十大关系》
C.《论联合政府》D.《井冈山的斗争》
9 . 以下分别是1949年和1979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们的理论成果包括

①《论民主联合政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三个代表”   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1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大足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演讲,详细阐明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主要战术为游击战、运动战,主要力量是人民,领导力量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其组织形式是统一战线,其前途是中国必将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中日两国的国情和特点决定了中日战争的持久性。《论持久战》一文不仅在敌后根据地产生了共鸣,而且还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持久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界,引起了国际政治军事领域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张卫波《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论持久战》写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论持久战》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