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号召“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后来又多次强调必须“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19539月,他指出,“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1953年,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了“要建立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总任务,并规划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蓝图。

——摘编自蒋乾麟《新中国60年国防建设指导理论发展论纲》

材料二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一个战略家必须意识到国家安全是一个广泛的利益概念,既包括普通军事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还包括健康的经济、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基于此,他提出了“大平衡”和大规模报复战略,认为为对付苏联威胁,维护美国安全,需要发展和保持一个较强的军事态势,重点依靠进攻性打击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报复的破坏能力,并第一次将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先进武器和军事设备写入国家基本安全政策。

——摘编自张献华《冷战中的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提出这些主张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艾森豪威尔关于国家安全的主张,并指出这一时期中美两国不同的国防建设理念带来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整个战争来看,由于敌人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在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的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我之第一种包围。再从敌后抗日根据地本身来看,每一个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人四面或三面包围中,但如果把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联系起来看,敌人又处于我之包围中。如果把中日战争放在世界范围来考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对日本侵略者又形成了一种包围。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部分)

历史阶段时间代表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8《论持久战》
1949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3《为动员一切力量将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论十大关系》
1957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包围”的方式。结合所学,指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意义。
(2)阅读材料二,写出表中①②处代表作。结合所学,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022-01-23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2018-02-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协作体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碑》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