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弹一星”、核能的利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11次组卷 | 5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2021-02-01更新 | 1132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
A.火箭、航天飞机
B.原子弹、人造卫星
C.原子弹、导弹
D.人造卫星、航天飞机
6 .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017-09-23更新 | 689次组卷 | 26卷引用:吉林省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TOP20九月联考(全国II卷)历史试题
7 . 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削发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神舟”号飞船实验成功
8 . 电视剧《国家命运》讲述了我国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下列对“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16-11-27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