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航天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有直接逻辑关系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
中国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

B.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已经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D.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航天人为“仰望星空”付出诸多努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他们先后研制出上百种船载科学仪器和设备,开拓了空间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等科学领域。同时,近两千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这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
A.是现代科技的基础B.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C.得益于国际技术交流D.惠及民生服务民生
4 .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他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然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一评论指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表(部分)

时间主要成就
1964中国第一颗①(名称)爆炸成功
1970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名称)发射成功
1973③(人物)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1983中国“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3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


(1)填写材料一中空格部分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科教领域实施的国家战略,科技和教育的地位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6 . 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进入太空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中国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在这次庆典中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就有被国人戏称“东风快递”的导弹方阵等国之重器。下列关于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和西方大国进行核竞赛
B.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爆炸成功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是最发达的国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文学、思想三个角度列举宋文化发展“熠熠生辉”的主要成就(各列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2019-12-0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协作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西方传教士称之为“中国科学院"。传教士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说:“康熙帝需要招聘您的臣民——熟悉科学和艺术的耶稣会士,是为了让他们同已在心中的耶稣会士在宫中建立起一个像法国皇家研究院那样的一个研究院。”康熙帝把“颐和园中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白晋记述了皇帝对如意馆工匠们的“各类新奇制品的强烈爱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验看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对其中的杰作给予奖赏。现在的故宫藏有数台计算器,就是康熙年间制造的改进型帕斯卡计算器。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而且日趋衰微。

——摘编自白晋《康熙帝传》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说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9-11-2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2021-01-19更新 | 165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