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新闻话语]

材料   1956年,《人民日报》以《致读者》为号角,宣布改版开始,阐明改版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能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相反,这种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据改版后78两月的统计,62篇头条新闻中,反映经济建设的31篇、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涉外新闻14篇、公告性新闻4篇。

——摘编自邓铭《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与新闻理论话语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并谈谈这次改版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发展的启示。
2022-12-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上海《文汇报》陆续刊出了一些生物学家和农学工作者反对或赞成消灭麻雀的文章。其中,薛德的《谈谈麻雀》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促成了一场关于麻雀问题的全民大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地位的提升B.国民经济建设面临着严重困难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D.社会主义科学繁荣方针的贯彻
3 . 对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史学界有着不相同的见解。范文澜认为自西周以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而郭沫若却认为始于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为此,中宣部科学处召开交换不同意见的座谈会,双方各摆出材料,但分歧越来越大。范老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明确讲到,自周朝以来,中国便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反驳说:“是不是中央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决议?如果做了决议,那我就不再争下去,否则我还要坚持。”这一场学术争论说明
A.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毛主席的经典著作里都借鉴了
B.郭沫若的观点符合教材的主张,是正确的
C.史学研究分歧可能始终存在,不可用行政手段压服
D.学术问题可以“百花齐放”,该争论成为“双百方针”出台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6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报告》。报告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在中国这样文化、科学落后的国家,更要善于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和建国后培养起来的“知识界的新生力量”,使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由于正确执行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由于知识分子的努力,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此,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专长。周恩来还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处在一日千里的突飞猛进时期,人类面临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他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同年 2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指示》,同时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着手编制 1956—1966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使我国知识分子备受鼓舞,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从 1956 年到 1962 年,全国科研机构(国防系统除外)从 381 个增加到 1296 个,专制科研人员从 6.2 万人增加到 20 万人。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2020-12-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材料三   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主张各种戏曲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就历史研究工作方针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晚期专制主义的揭露,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这使他意识到,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政治危机。19564月,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双百”方针。

——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6 . 1956年8月,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与会领导明确表示: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生物学家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的各种政治帽子。该座谈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双百”方针的提出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左”倾思想的根除

7 .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依据材料一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共中央为何要提出“双百”方针并概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3)材料二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2020-09-08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现代戏曲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艺术史,又是一部社会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全国第二届文代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批评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特别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后,创作环境相对宽松,加上前一时期戏剧创作经验的积累,戏剧创作开始走向繁荣,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如《刘莲英》《妇女代表》等。但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扩大化使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探索就此夭折,不得不以政治风向为依归。

这一时期创作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虽然有着对新社会的由衷热爱,但缺乏对新生活的深刻体验;由于对新社会可能出现的矛盾与曲折估计不足,戏剧冲突的解决往往过于简单,因而总体上缺乏一种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正是在这种创作背景下,老舍的话剧《茶馆》益发显得卓尔不群。

——摘编自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57年一位中国戏曲爱好者家庭里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的发展,说明中国戏曲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2021-03-01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的发生过程代表着一种能重新全面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主体伦理自觉意识的培育是宋代士大夫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之下,宋代士林中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范立舟《南宋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逐步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军民抗战情绪日益高昂,长城的形象已基本完全转向正面。钱穆《国史大纲》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毁内地长城,筑北边长城,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也广泛流行。

——摘编自赵现海《二十世纪前期长城研究范式变迁与时代思潮》

材料三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即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时任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到: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的修养论和实践活动,阐释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安全的角度,指出古代长城的历史作用。概括近代长城特有的文化内涵,并举两例加以明。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①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观点,并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来说明他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一句话概括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价值。②概述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并指出“双百”方针的内容与地位。
2020-12-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10 .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