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胜利前争取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反映陕甘宁边区实行
A.农业生产B.土地改革C.精兵简政D.民主选举
2 . 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D.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3 .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工农民主专政的力量
4 . 1948年1月,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有关指示中,将同盟军划为“直接”“间接”两种,并注意到其间的“不稳定性与投机性”,主张采取“加强我党领导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这一指示旨在
A.保障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B.扩大国共政治合作的基础
C.争取中间政治力量的支持D.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9年9月,美国记者斯诺再次访向陕北时记录到“每一个村子和县都有选举成立的行政委员会。边区政府是由普选出来的代表选举产生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斯诺文集》第3卷,第408页)。这说明当时在陕北
A.全面推行了直接选举制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权
C.注重推进民主政权建设D.形成了与日伪政权的对峙
6 . 1945年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
D.指明了抗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7 . 如图1943年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说明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2019-05-18更新 | 656次组卷 | 14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这一措施的实施
A.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
B.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
D.有利于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9 . 据统计,经过1941—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到1942年底,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各部门经费自给率已达到一半以上,资产积蓄达5亿元左右,取之于己的部分已超过取之于民的部分。这一成就
A.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有利于解决敌后战场的物质困难
D.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规模
2019-05-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黄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43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新一届边区行政委员会选举。新当选的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不含国民党顽固势力)占三分之二。这一现象
A.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策略
B.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扩大了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D.反映了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