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
A.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1)依据材料,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

材料二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2)分析指出材料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实施乔治·凯南“遏制”政策的表现。

材料三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3)依据材料归纳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2018-01-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八单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
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
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8-0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八单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
A.继续与苏联合作
B.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C.与苏联分道扬镳
D.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6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兹和魁耐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中国日本俄罗斯
1990年455259
1994年465354
1998年475549
2002年4860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感情“温度”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以及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2018-01-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3
7 .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邀请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演说指出铁幕背后的国家正受到苏联的侵略和控制,号召英美两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付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但是演说发表后,杜鲁门赶紧举行记者招待会,矢口否认自己与丘吉尔的演说有任何关系。杜鲁门否认的原因在于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欧洲联合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
C.冷战时机尚未成熟D.苏联实力尚未对美国构成威胁
2018-01-01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11月28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1-杜鲁门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A.大国对峙的加强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西欧国家的联合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9 .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美国的
A.丘吉尔B.爱因斯坦C.杜鲁门D.富兰克林·罗斯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法国1964年决定与中国建交是受到了戴高乐主义的影响。从此,“两个希望自己把握命运的国家出于摆脱冷战思维的考虑,背靠背站在了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倚重”。这反映出(  )
A.戴高乐主义主导中法建交B.世界格局步入多极化时代
C.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