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朝鲜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102日深夜,毛泽东发给斯大林一封回电,电文如下:

195010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

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

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整个的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

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

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

——摘自《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


有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中国不愿出兵朝鲜。请谈谈对该观点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

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定远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遭受重创后为免资敌主动自爆。


文物二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任选其中一件文物,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0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10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728日,彭德怀在开城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说:“儿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块土地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   195010月,诗人牛汉奔赴沈阳,次年出版诗集《在祖国面前》,《塔》是其中的代表作,下面是其节选:

从沈阳车站走出来,我看见的是一座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顶上一辆坦克的炮筒向东南方伸着,向溃败的日本法西斯伸着。

当我走过塔的时候,我也仿佛看到千百个苏联红军英雄,流了血……英雄呵!站在这里,是历史的一块里程碑,是亚洲黑夜和白天的分界,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底幸福屏障……在柏林市中心站着,在崭新的华沙站着,在安静的布拉格河畔站着……我是一个志愿兵,当我正踏着征途,到鸭绿江南岸去的时候,我感到多么幸福!这是中国人民胜利的时代,这是亚洲人民胜利的时代,这是全世界人民胜利的时代。

祖国呵!援助我们的血肉兄弟朝鲜!让朝鲜人民站起来!让朝鲜人民也像中国一样站起来!让朝鲜人民也雕塑胜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底英雄的纪念塔!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以谈你对彭德怀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