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始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历史

美国所使用的历史课本记录中国的部分,除了四大发明、中国地理环境等,还重点介绍了6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孔子、嬴政、刘彻、李世民、武则天、郑和。

孔子开始出现在美国教科书上,是在19世纪上半叶。书中重点描述了他曾经担任过鲁国“司寇”的职位,从今天的职位来看,这个身份就相当于法官,也是美国的司法部长。除此之外,美国还将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其余两个为犹太人的民族领袖摩西、古希腊雅典立法者梭伦。

美国历史课本中对秦始皇的描述,几乎都是赞美之词,他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众的,这非常贴合美国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人历史课本中描述的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打通影响欧亚大陆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的人。

美国人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国家疆域开拓与种族交往中做出了极大地历史贡献。

美国汉学家罗汉在自己所著的《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一书中,有一句对武则天评价的话,非常惹眼——“她没有性别,她是一位圣人”。

在美国的历史教材中,还一度认为郑和的“七下西洋”属于“半全球航行”,他带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从东方航行到西方,对已知的世界进行了探索。

——摘编自《环球时报》官网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美国教科书中的孔子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有何不同?为什么?
(2)你认为美国教科书为什么会选取这六位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人物?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位著名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请说明理由。
2023-04-12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众说秦始皇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秦始皇的评价即是一例

材料一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

——(明)张居正

材料三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1)上述材料中涉及了秦始皇哪些方面重要事迹?
(2)材料二所说的周王道穷的主要表现是
A.华夷交融   B.礼崩乐坏   C.百家争鸣   D.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材料三认为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谈谈你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倾向的理解”。
(4)三则材料分别对秦始皇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5)为什么三则材料对秦始皇有不同的评价?
2022·上海·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社会评价

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材料一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二   (秦始皇)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刑罚暴酷,轻绝人命……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西汉政论家晁错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三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变异,成功大。

——司马迁《史记》


(1)材料一如何评价秦始皇?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秦始皇的评价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其观点是否客观?简述你的理由。
(3)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据此判断,司马迁治史的史学范畴和治史重心分别是什么?
(4)有诗云“百代皆行秦政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联系所学,说说你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持怎样的观念?
2022-05-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材料一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二   (秦始皇)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刑罚暴酷,轻绝人命……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西汉政论家晁错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三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变异,成功大。

——司马迁《史记》


(1)材料一如何评价秦始皇?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秦始皇的评价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其观点是否客观?简述你的理由。
(3)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据此判断,司马迁治史的史学范畴和治史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持怎样的观念?
2020-05-17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二:“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


(1)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你如何理解“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的评价。
(3)康熙帝通过哪些举措使国家达到了“寰宇一统”。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征。
2020-02-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6 . 中国之形成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摘自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问题: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谈谈你对他的评价?(150—200字左右)
2019-02-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

2018-06-01更新 | 1563次组卷 | 17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B卷)
2014·上海·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8 . 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后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