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到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2 .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被称为“国宝”级的“活化石”。下列对“活化石”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B.独特的剧本结构和脚色体制是中国戏曲的伟大创造
C.中国近代众多戏曲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
D.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
2021-11-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4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外间茶园演戏,昆曲恒占全部戏码十之六七。人才鼎盛,唱法精严,技艺娴习,字眼正确,无处不引人入胜。即以方言不通之齐鲁各地人,变莫不提精会神,耸耳玩味。堂会则几乎全系昆曲,绝不闻乱弹之声。固一时好尚使然,亦奏演者努力猛进之所致也。

清朝时,皇帝不仅喜欢听昆曲,而且喜欢自己唱戏,紫禁城里的漱芳斋戏台就是专供乾隆皇帝唱戏用的。清时宫廷里建有许多戏台,规格最高的是三层大戏楼,除承德的清音阁外,故宫和颐和园各有一座大戏楼,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曹心意《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


(1)说出故宫和颐和园所在大戏楼的名称。依据材料归纳当时昆曲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皇帝有一个制度,叫做“木兰秋狝”、“讲武绥远”,也就是每年都要到承德府的木兰去。这些地方的行宫里都有演昆曲的行头,砌末。皇帝看戏,随时可以演。有一个朝鲜的使臣参加了乾隆七十寿辰,在他写的《热河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宫廷演戏的情景:“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容数万人。……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乾隆八旬万寿时,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万寿盛典结束后,这个戏班留在了京城,成为以后京剧的开端。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所谓徽班,其实是以昆曲为主,其中四喜班列是唱昆曲为特色,而且徽班著名艺人大都也擅唱昆曲。

——陈均《昆曲的声与色》


(2)结合材料指出昆曲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剧与昆曲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昆剧的形成过程中,“昆山腔”的改造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说法的是
①在曲调演唱上,创造了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的“水磨腔”
②在曲调运用上,使昆曲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③在乐器伴奏上,在管乐伴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三弦等弦乐伴奏
④在演出形式上,设计了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之为“折子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12-27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
7 . 昆曲长期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以昆山方言吟唱,故名为“昆山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而且也深受百姓欢迎。昆曲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了时人的文化需求
8 . 下列人物对昆曲的形成、发展有重大贡献。有关这些贡献,表述正确的是
A.元朝的顾坚改进北方戏文,形成后来的昆山腔
B.明朝梁辰鱼改革的昆腔奠定了昆曲的灵魂
C.魏良辅革新后的声腔被时人称为“官腔”
D.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9 . 明末清初,远离昆曲发源地的北京,也以昆腔为时尚。吴江人史玄说,万历时,宫廷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外戏,吴歈曲本戏也”。随着“梨园共尚吴音”的风行,竟出现“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的盛况。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A.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B.昆曲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日益弱化D.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2020-11-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陈彦衡《旧居q丛谈》

材料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就开始走下坡路。

材料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在自身继承、发展和生存上,昆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在哪些方面对昆曲有所吸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昆曲后来为什么会走下坡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
2020-10-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