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无氧呼吸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甲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乙图是线粒体模式图,丙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⑤和⑥所表示的能量相比,⑤__________⑥(填“小于”或“大于”)
(3)葡萄糖被分解为①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名称),生成物质③的场所对应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4)图甲中物质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具体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
(5)根据甲图,用文字和箭头标出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氧原子去向__________
(6)若丙图中的R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__________(填“一样多”或“更多”或“更少”)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比值为__________
2021-12-28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生物试题
2 . 甲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乙图是线粒体模式图,丙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①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
(2)甲图中⑤和⑥所表示的能量是⑥_________⑤(填“小于”或“大于”)
(3)图甲生成物质③的场所对应乙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
(4)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则酵母菌细胞内的葡萄糖的分解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5)若丙图中的R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________
2021-12-22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生物试题
3 . 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有关问题,设计如右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后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30 ℃温水的烧杯中,用重物拴住,再将整个装置置于30 ℃的恒温水浴锅中。试回答:

(1)为了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应设计一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上述装置相比,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后,实验组一段时间内烧杯中液面没有发生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发生变化,则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应做两处调整,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酵母菌数量先增加后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酵母菌及相应结构分别装入A~F试管中,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_________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A

B

C

D

E

F

葡萄糖

丙酮酸

氧气


注:“+”表示加入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A.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C、E
B.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B、F
C.最终只能得到丙酮酸的试管是C
D.根据试管B、D、F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2021-12-1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4 . 下图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甲、乙表示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b、X代表相关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器甲、乙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X代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
(3)①~⑤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
5 . 甲图是生物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图解,乙图表示小麦在适宜温度、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 CO2吸收量表示)的变化,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之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 A 物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②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填一种细胞器)中。
(2)反应①~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
(3)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__________,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__,无氧呼吸释放出少量能量,大部分能量存留在__________中。
(4)当小麦处于乙图中 B 点光照强度时,小麦的总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___呼吸作用速率(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021-10-1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必修班)考试生物试题
6 . 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_____。图乙中,A液为_____,B液为_____,C液为_____,相较于A液和C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B中含有较多的_____;B渗透压大小与蛋白质和_____等含量有关。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层磷脂分子。人体红细胞运输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_____(填字母)。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_____(填字母),将导致_____
(6)某病人因呼吸受阻而入院,病人呼吸受阻的过程中血浆pH值的变化是_____
2021-10-0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21-22高一·江苏·课时练习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外界环境条件恒定时,用如图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作用类型(假设呼吸底物全部为葡萄糖),实验开始同时关闭两装置活塞,在25℃下经过20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

(1)种子有氧呼吸总反应式:________;种子无氧呼吸总反应式:________
(2)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________;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________
2021-08-07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3.3课 细胞呼吸——能量的转换和利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课后培优练(苏教版2019必修1)
8 .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满意,研究人员对肝癌细胞的结构及代谢进行相关的研究。
(1)癌细胞有_______的特点,使得肿瘤增长速度大于血管新生的速度,这使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
(2)下图是细胞呼吸及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示意图。

①葡萄糖在_______中分解为[H]和A,物质A是_______,A可以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形成乳酸,也可以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阶段的酶。
②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可以使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线粒体_______(填“分裂”或“融合”)。
③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_______、内膜融合蛋白OPA1共同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使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
(3)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长度明显长于边缘区域细胞,这些变化与肝癌细胞适应营养缺乏有关。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指标

组别

细胞耗氧速率

线粒体ATP产生量

胞外乳酸水平

线粒体嵴密度

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乳酸脱氢酶的量

甲组:常规培养组

4. 2

1. 0

0. 35

10. 1

0. 91

1. 01

乙组:营养缺乏组

5. 6

1. 4

0. 28

17. 5

2. 39

0. 25

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

3. 1

0. 8

0. 38

9. 8

1. 22

1. 22


注:线粒体嵴密度=嵴数目/线粒体长度
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将下列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入图中,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
b.胞外乳酸水平减少
c.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
d.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
e.线粒体融合增强
f.DRP1S637磷酸化增强
(4)下图表示217名切除肝肿瘤患者的肝癌细胞中DRP1S637磷酸化水平与病人存活率及无复发存活率的关联曲线。

请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个术后用药建议:_______
2021-06-05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9 . 科学家研发了一种由Dox、DCA和肿瘤靶向分子TPP联合构成的C1联合分子药物。其中药物Dox是一种常用的癌症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代谢异常时能诱导细胞凋亡,而药物DCA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刚发生时生长速度过快,肿瘤细胞会进行效率较低的_____呼吸。此时,肿瘤细胞代谢异常且较弱,Dox能发挥最佳药效;随着肿瘤的发展,肿瘤细胞通常会产生抗药性,需要加入辅助药物DCA进行治疗,请据图推测DCA的作用机理是_____
(2)靶向分子TPP具有亲脂性,因此C1药物可通过_____方式进入肿瘤细胞,然后在_____(填细胞结构)中释放出Dox和DCA发挥各自的作用。
(3)目前,常见的肿瘤靶向分子的获得还可通过_____技术产生,请完善下表内容。
操作步骤目的或结果
已免疫的小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出脾脏_____
用PEG等处理_____
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上培养③淘汰_____
细胞生长孔内专一抗体检验④筛选_____
转移到健康小鼠体内_____

(4)为进一步评估药物C1的各组成部分Dox、DCA、TPP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科学家用药物C1、C2(缺乏TPP部分)、C3(缺乏DCA部分)、C4(缺乏TPP和DCA部分)、C5(缺乏Dox部分)和C6(缺乏Dox和TPP部分)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如图2。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C1和C2均具有较强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从图中看C2比C1有更强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但在患癌小鼠体内分别注射这两种药物时,C1的作用效果可能更佳,原因是_____

10 .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死亡率高,易造成新生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M型K+通道开放剂是一类特异性增强细胞膜对K+通透性的化合物,常用于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若干只健康新生大鼠进行分组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抽血检测,处理及检测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

NSE含量( pg/mL)

MBP含量 (ng/mL)

第一组

分离右侧股动、静脉后不进行结扎,直接缝合创口:静脉注射生理盐水ImL

1.75

0.18

第二组

分离右侧股动、静脉并进行结扎后缝合创口,建立缺氧缺血脑病模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

8.62

2.34

第三组

分离右侧股动、静脉并进行结扎后缝合创口,建立缺氧缺血脑病模型:静脉注射M型K通道开放剂1mL

4.81

1.56

注:NSE(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含量可作为判断脑神经元受损程度的指标MBP(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可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受损程度的指标
(1)脑的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__________的同时产生大量的ATP.但在缺氧情况下,细胞所需的ATP主要通过发生在__________中的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丙酮酸形成__________在脑细胞中积累,对细胞形成伤害。
(2)第一组对大鼠进行处理作为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NSE是参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一种酶,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血液中NSE含量可作为判断脑神经元受损程度指标的原因是__________
(3)由三组实验结果判断,M型K+通道开放剂能__________
(4)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谷氨酸起作用后会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被回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由于ATP减少等因素的作,谷氨酸积累在神经元外,过度激活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进而活化后膜的Ca2+通道,引起Ca2+大量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凋亡或坏死。M型K+通道开放剂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的K+通道,根据以上信息解释M型K+通道开放剂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