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有丝分裂的物质的变化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2 道试题
1 . 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相比,减数分裂不同的是(       
A.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
B.前期染色质缩短成为染色体
C.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D.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 . 人(2n=46)的性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性原细胞,也可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下图中的a~e表示人的性原细胞进行分裂时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的过程,细胞的变化依次为:c→d→e→c
B.减数分裂的过程,细胞的变化依次为:c→d→c→b→a
C.a、b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d、e中一定含同源染色体
D.核基因的转录可发生在c中,c不一定发生核基因的转录
3 . 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丙、丁为该动物精巢中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核DNA数如下图(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无等位基因A、a或B、b
B.乙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
C.丙中一定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存在四分体
D.丁一定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内有4条性染色体
2024-04-20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高三三模生物试卷
4 . 如下图所示,液泡化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中形成细胞质丝,细胞核从细胞的边缘通过细胞质丝移动到细胞中央。在正常核分裂的同时,成膜粒(主要由细胞骨架构成)出现在某些细胞质丝中,后扩展形成成膜体,之后,来自高尔基体等的囊泡在细胞中部融合形成细胞板,并逐步形成新的细胞壁,进而完成细胞质分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中细胞质丝的出现和消失可能具有周期性
B.成膜体可能以轨道的形式介导了囊泡到达细胞中部
C.该实例体现了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
D.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也能发生图中所示的过程
5 . 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图2是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②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可能不含X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图1中,细胞①经图示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不考虑变异)。
(3)若图1表示的是卵巢内细胞的分裂图像,则一定需要修改的图是__________(填序号)。
(4)在图2中有丝分裂前DNA的复制可发生图中的__________段,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___段;图1中细胞④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段。(填字母)
2024-04-1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生物考试试题
6 . 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周期中的几个时期(用①②③表示),每个时期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根据细胞中核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和核DNA相对含量)分析图谱。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横坐标表示核DNA量:纵坐标表示细胞数量;阴影表示处于该阶段的细胞数量)
A.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
B.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计数最好在②阶段的细胞中进行选择
C.着丝粒分裂发生在①阶段
D.③阶段的细胞可能是刚刚进入分裂间期的细胞
7 . 科研人员为了验证药物N有利于淋巴细胞转化成吞噬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观察发现,未被药物N处理(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均呈球形,而经药物N处理(实验组)的淋巴细胞部分呈扁平状,溶酶体增多。检测两组的“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和“吞噬细菌效率”两项指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失去药物N的作用,细胞会从扁平状恢复成球形
B.培养液中核DNA数量增加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C.实验组吞噬细菌效率较高与细胞中溶酶体增多有关
D.药物N既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也有利于细胞的分化
8 . 某生物卵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逆反”减数分裂。现将两个双链均被¹⁴C 标记的基因A分别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过程(图中仅呈现部分染色体和子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逆反”减数分裂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逆反”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C.上图细胞①中被¹⁴C 标记的DNA 分子数为1个
D.8个子细胞中至多2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
9 .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___________(在甲、乙、丙中选择)。
(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___________的形成直接有关。
(3)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___________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I.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II.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III.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____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___________(在I、Ⅱ、Ⅲ中选择)。
2024-04-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卷
10 . Hela细胞是1951年从一位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Lacks)宫颈分离得到的宫颈癌细胞,图1为Hela细胞细胞周期示意图及各时期时间。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化学分子。研究表明,cAMP对Hela细胞的G2/M/G1期均有抑制作用,大致机理如下图2所示。信号分子1和信号分子2可结合在细胞膜的受体上从而影响cAMP的合成水平,继而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Hela细胞至今仍存活,说明其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B.A时期Hela细胞内主要进行DNA复制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的增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C时期
C.根据图2可知,信号分子1促进Hela的G2/M/G1期。
D.以足量的cAMP刺激Hela细胞再用培养液培养,预计约6.1小时后,所有Hela细胞的增殖进程都会停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