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有丝分裂的物质的变化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7 道试题
1 . 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能抑制分离酶的活性,从而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B.纺锤丝形成受阻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也可实现彼此分离
C.减数分裂I中黏连蛋白降解后非姐妹染色单体才能发生片段互换
D.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合成的黏连蛋白大部分保留到卵细胞中
2 . 紫杉醇因其独特的抗癌作用,成为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化疗药物。紫杉醇可作用于癌细胞的微管蛋白系统,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和微管的装配,并抑制微管的解聚和新微管蛋白的合成,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癌细胞凋亡。下列有关紫杉醇及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经紫杉醇作用后,可大量停留于G2期和M期
B.癌细胞经紫杉醇作用后,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会明显增加
C.癌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解体形成凋亡小体后被降解
D.癌细胞能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纺锤体和中心体能周期性地形成和消失
2024-05-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联考生物试题
3 . 某果蝇精原细胞中8条染色体上的DNA已全部被15N标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A和 a,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14N 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发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有(       
A.若子细胞中均含4条染色体,则一定有一半子细胞含有a基因
B.若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含1个A基因和1个a基因
C.若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
D.若子细胞中一半的核DNA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
2024-05-22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生物(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4 . 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Dd,在某个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染色体桥”结构。“染色体桥”在分裂过程中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意位置随机断裂,如图所示(其他染色体复制和分离等行为正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桥的断裂发生在后期,所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导致的
C.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有4种可能
D.若该细胞是体细胞,则子细胞的基因型有6种可能性
2024-05-22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
5 . 黏连蛋白(参与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是一种糖蛋白,研究发现乙酰转移酶具有促进黏连蛋白与染色体稳定结合的作用。乙酰转移酶能使黏连蛋白SMC3上两个保守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从而稳定黏连蛋白与染色体的结合。在某生物体内发现了与乙酰转移酶功能相抗衡的去乙酰化酶,它能将乙酰化的黏连蛋白去乙酰化。非组蛋白是染色质结构中,除组蛋白之外的其他蛋白质成分的统称,其功能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下列关于黏连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黏连蛋白中的蛋白质属于染色体中的非组蛋白
B.去乙酰化有助于黏连蛋白在细胞周期中循环使用
C.黏连蛋白的合成与染色单体的形成同时发生
D.黏连蛋白的乙酰化有助于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发挥作用
6 . 若将某雄性生物(2n=8)的一个细胞复制后的DNA双链全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之后转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下列关于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及其子细胞放射性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I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Ⅱ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16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子细胞中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D.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子细胞中4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2024-05-2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高考生物压轴冲刺卷(一)
7 . DNA错配修复蛋白(MMR)可通过在DNA复制新合成链中特异性去除错误掺入的核苷酸,修复发生错位配对的基因,进而抑制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MR基因的突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B.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不出错误掺入的核苷酸位置
C.DNA错配修复需要解旋酶、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D.某细胞中某个DNA的一条链错配未被修复,进行3次有丝分裂后,有23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024-05-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题
8 . 拟显性是指因一个显性基因缺失,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出来的现象。染色体桥是两条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在玉米中,胚乳中的糊粉层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其他形成色素的基因都存在时,基因型为Ccc的糊粉层是有色的。如图表示基因型为Ccc玉米胚乳糊粉层细胞“染色体桥”的形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中存在两种染色体结构变异,但染色体数目正常
B.拟显性现象只能发生在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
C.图中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单体断裂融合而成
D.④中不同染色体组成的两种细胞能使玉米糊粉层呈花斑性状
2024-05-19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三模生物试题
9 . 下图甲是某雄性家鸡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图乙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注:细胞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细胞②和细胞③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B.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图甲中的AB段
C.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该段细胞中Z染色体数量为1或2
D.图甲中D到E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乙图的细胞①对应在图甲的EF段
2024-05-19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10 . 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核DNA数的变化,AD表示分裂间期;图2、图3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有丝分裂某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C段和EF段形成的原因分别是染色体数加倍和核DNA数加倍
B.图2细胞的下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2:1:1
C.图3中结构H为细胞板,与结构H形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动物甲与植物乙有丝分裂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图2和3所示时期
2024-05-18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生物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