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CCR5结构改变,使得HIV-1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HIV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C.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几率上升
D.由于该突变基因为CCR5编码基因的等位基因,因此该地区人群基因库未改变
2 . 图中乙、丙、丁为某二倍体生物甲(雄性)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变异的细胞,每个细胞只发生一种类型的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丙、丁中依次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B.乙细胞正处在有丝分裂后期,则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C.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互换而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丁细胞出现了异常的联会,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4种异常的子细胞
2024-01-1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3 . 用洋葱(2N=16)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将从超市买回的洋葱放置冰箱冷藏(4℃)一周的目的是低温诱导,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C.用卡诺氏液对根尖解离后需用95%酒精冲洗2次
D.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数为16、32、64个细胞
2024-01-16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4 . 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甲是某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在Ⅰ段,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据图判断在Ⅱ段该生物发生了进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且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和丙是两个物种,依据是__________
(3)图丙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四种菌株中__________(填字母)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5 . 将某种二倍体植物a、b两个植株杂交,得到c,将c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1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的问题:

(1)由c到f的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__________,从而创造变异新类型。
(2)由g×h过程形成的m是__________倍体,m__________(填是/不是)新物种;
(3)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①为自交,则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该育种方式选育的时间是从F2代开始,原因是_________
(4)若c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2).若该植株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6 . 某动物种群中雌雄数量相当。科研人员从该动物野生型红眼群体中分离出紫眼突变体,但不知该突变基因的位置是位于细胞质中、常染色体上、X与Y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为探究该突变基因位置进行了实验①。
实验①:紫眼雄性×纯合红眼雌性→ F1均为红眼 → F2中红眼:紫眼=3:1
(1)仅根据上述实验①的结果可以确定该突变类型为____(填“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也可以确定该基因不位于____
(2)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①的F2中紫眼个体性别全为雄性。为最终确定基因位置,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②。
实验②:紫眼雌性×纯合红眼雄性→ F1中红眼:紫眼=1:1 →F2中红眼:紫眼=1:1
根据上述实验可最终确定该突变基因的位置是____
(3)科研人员在实验②的F1中发现有一只紫眼个体性别为雌性。分析认为,该紫眼雌性个体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亲本个体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眼色基因突变;二是眼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丢失导致眼色基因丢失。后者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已知体细胞中不含眼色基因的个体不能存活,请你帮助科研人员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以探究实验②的F1中出现紫眼雌性的原因。
实验思路:____;观察并统计后代雌雄数量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①若后代____,则为眼色基因突变;②若后代____,则为眼色基因缺失。
7 . 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了酶A与酪氨酸酶的氨基酸数目存在差异时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可能出现的情况

酶A氨基酸的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1.1

1

1

0.9

患者患白癜风面积比例/%

30

20

10

5

A.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B.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C.①④可能导致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的位置改变
D.碱基改变对细胞内tRNA种类的影响:①增多,④减少,②③没有变化
8 . 2023年12月8日,FDA一次批准了两个针对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首个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疗法——Casgevy。已知胎儿的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与γ链构成(α2γ2),成人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与β链构成(α2β2)。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体内β链结构和功能异常,使红细胞呈镰刀状,而增加血红蛋白γ链的表达能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研究发现,BCL 11A蛋白促进胎儿到成人的血红蛋白类型转变。Casgevy疗法即是通过调控BCL 11A的含量达到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体内编码血红蛋白β链的基因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B.胎儿与成人体内血红蛋白构成不同,主要是因为成人体内编码血红蛋白γ链的基因缺失
C.BCL11A可能通过促进血红蛋白γ链的合成而促进胎儿到成人的血红蛋白类型转变
D.Casgevy疗法可能通过降低BCL 11A基因的表达而增加患者体内α2γ2型血红蛋白的比例
9 . 地贫是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的遗传病,β地贫是常见类型。血红蛋白由2条α肽链和2条β或γ肽链组成,α肽链基因(用A表示)位于16号染色体,β和γ肽链基因(分别用B、D表示)都位于11号染色体。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而B基因开始表达,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此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图1)。β地贫是由于B基因突变致使β链生成受抑制,从而α/β肽链比例失衡引起相应贫血病症。甲的DNMT基因发生突变,因此症状明显减轻。相关基因的研究结果如图2。

(1)A和B基因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β地贫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
(2)由图1可知,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
(3)请根据研究结果,从下列方案中,选出治疗β地贫的可行性思路:______。
A.诱发DNMT基因突变,使其无法表达
B.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DNMT基因
C.开发药物阻止DNMT基因的表达
D.开发药物促进DNMT基因的表达
10 . 微核是染色体或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而形成的游离于细胞核之外的小核。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一套蚕豆根尖微核测试系统,并首次用于监测水环境污染。下图是铅污染水体中蚕豆根尖细胞分裂部分时期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核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微核染色体结构中一定没有着丝粒
B.物理辐射或者化学诱变剂也可以使细胞产生微核
C.根据微核的数目可判断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
D.图乙和图丙细胞分裂过程中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