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因重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如图为基因型AaXBY的个体中某个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的形成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细胞的形成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C.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D.B基因与性别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 . 植物叶片颜色变黄会影响光合速率。叶片颜色变黄的机制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
(1)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_________________,导致色素代谢系统中关键酶活性改变,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2)中国农科院在培育的黄瓜(雌雄同株,单性花)中发现一叶色突变体甲,表现为“苗期黄”。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的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F2植株表现苗期黄的比例为1/4,仅从实验结果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研究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SSR是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取(2)中F2代绿、黄植株各100株,提取DNA并将表现型一致的植株DNA混合。PCR扩增不同样本的SSR遗传标记,电泳结果如图1。

据F2苗期黄植株混合DNA未检测出SSR-B可判断苗期黄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又发现另一叶色黄化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若干株,表现为“心叶黄”。为了证明这两种黄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选择6号染色体上的另一SSR设计引物。取突变体乙100株,重复(2)的操作,对获得的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图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这两种黄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请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4-27更新 | 5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福建省龙岩市某校高三毕业班模拟训练(二)生物试题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3 . 水平转基因是自然转基因的一种类型,指基因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如图中过程1所示),或者在单个细胞内部的叶绿体、线粒体与细胞核等结构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平转基因可以发生在农杆菌和红薯细胞间,属于基因重组
B.过程1中获得A基因的红薯可通过过程2将A基因传递到子代
C.细胞内不同结构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与DNA的结构相同有关
D.过程1、过程2均使作物发生定向变异,均有利于作物适应新环境
4 .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过程中
B.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单倍体
D.多倍体育种利用秋水仙素直接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发生的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B.若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出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C.该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4个精细胞有2种基因型
2023-03-24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6 . 近年来,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其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产生耐药性,而现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细菌的变异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偶尔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耐药性越强
D.“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培养,抑菌圈的直径会逐代变小
2022-10-25更新 | 380次组卷 | 4卷引用:生物(福建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7 .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精巢内一个细胞部分分裂过程的相关数值(X)变化。图中CD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D段不发生基因突变
B.DE段发生基因重组
C.若X代表染色体组数,则n=2
D.若X代表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则DE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2022-03-15更新 | 3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8 . 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研究发现椭圆形蚕茧和圆形蚕茧分别为常染色体基因(R和r)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雄蚕比雌蚕食桑量低,产丝率高。为了达到只养雄蚕的目的,科研人员培育了杂合的椭圆形蚕茧的雄蚕(甲),其Z染色体上带有两个隐性胚胎致死基因e、f及其等位基因,W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利用甲与杂合的椭圆形蚕茧雌蚕(乙)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雌蚕在胚胎期死亡,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R/r基因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甲的基因型为RrZEFZef,乙的基因型为RrZEFW
C.若后代有雌蚕成活,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甲与乙的后代雄蚕中出现圆形蚕茧雄蚕的比例为1/8
2022-04-24更新 | 692次组卷 | 4卷引用:生物-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专用)
9 . 如图表示某动物(2n=4)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分裂的某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的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中发生过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B.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不能确定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C.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可形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的四种配子
D.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该细胞存在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发生时期不同
2022-04-26更新 | 66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届福建省高三毕业班4月百校联合测评生物试题
10 . 人的体细胞中抑癌基因A1突变为A2,细胞仍可正常分裂,但若两个A1基因都因突变失活,将引起细胞癌变。研究发现,杂合体A1A2易患癌症,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只考虑A1、A2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抑癌基因A1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突变成基因A2属于隐性突变
C.机制1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纺锤体异常,子细胞1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2:A2A2=2:1
D.机制2形成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子细胞2和3可能均为纯合子细胞
2023-08-09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