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下图为水稻(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三个时期的细胞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相同
B.图②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图③中非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自由组合,是导致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D.图①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同,都为图③细胞中的一半
2023-07-0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2 . 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为三倍体,不可育
B.图甲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不大
C.图丙所示的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图丙和图丁都能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 . 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
B.若染色体易位没有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数量,则其对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C.染色体上某基因内部缺失了部分碱基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利用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可以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培育出新物种
4 . 某女性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易位。由于没有遗传物质的丢失,该女性具有正常的表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A.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易位染色体
B.该女性体细胞中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减数分裂时,易位染色体也能进行正常联会
D.若该女性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其后代表型都正常
2023-06-29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生物试题
5 . 甲、乙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所示的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B.甲图所示为1个四分体,变异的原因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C.乙图所示为2个四分体,变异原因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
D.甲图中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变,乙图中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
6 .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源自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已知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现有一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果蝇品系甲,用其进行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
   
杂交组合父本母本F2表型及比例
F1品系甲暗红眼:白眼=1:1
品系甲F1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
(1)上述杂交结果表明A/a、B/b基因很可能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均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且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杂交组合I、Ⅱ的F2表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其中发生这种变化的性母细胞比例为_____________(用分数表示)。
(3)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I时,发现极少数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变。据此推测极少数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4)已知野生型果蝇及品系甲均为S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上述极少数F1雄蝇(雄蝇T)的一个SD+基因突变为SD基因,S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蝇T,得到一只如下图所示的变异雄蝇X,其中序列R/r是染色体上一段与精子不育现象有关的DNA序列,SD基因编码的G蛋白可与序列r相互作用,使含有序列r的精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
   
①研究人员将雄蝇T与品系甲杂交,取子代中雄果蝇与品系甲雌果蝇杂交,后代全为暗红色,由此推测SD基因与A/a、B/b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最可能为____________
②将雄蝇X与品系甲雌蝇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7 . 在观察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时发现有的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末端发生黏合,着丝粒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如图所示。后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两个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在细胞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若无其他变异发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C.图中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2套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
D.子细胞可能出现染色体片段重复或缺失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8 . 我国科学家发现,同黄底黑纹的普通虎相比,“白虎”的一个色素基因(SLC45A2)发生了突变,抑制了背景毛色黑色素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虎发生的变异类型与镰状细胞贫血、猫叫综合征的相同
B.与正常基因相比,SLC45A2的碱基对数目可能发生了改变
C.色素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黑色素的合成,进而控制虎的体色
D.白虎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丰富了基因多样性
2023-06-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宿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9 . 家蚕的体色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黄茧(B)对白茧(b)为显性,抗药(D)对不抗药(d)为显性。生产上,由于雄蚕出丝率高,因此选择性地调控家蚕性别比例有助于提高蚕丝产量。已知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斑纹相关基因(A/a)只位于Z染色体上,其他基因位置未知。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得F1,F1雌雄交配得F2,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F1F2
组合一正交♀黄茧抗药×♂白茧不抗药黄茧抗药黄茧抗药∶白茧不抗药=3∶1
反交♀白茧不抗药×♂黄茧抗药黄茧抗药黄茧抗药∶白茧不抗药=3∶1
组合二正交♀黄茧有斑纹×♂白茧无斑纹黄茧有斑纹
黄茧无斑纹
_____
反交♀白茧无斑纹×♂黄茧有斑纹黄茧有斑纹黄茧有斑纹∶黄茧无斑纹∶白茧有斑纹∶白茧无斑纹=9∶3∶3∶1
(1)组合一中,控制家蚕茧色、抗药性的基因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黄茧抗药家蚕中的杂合子占_____。上述杂交实验的F1中,这两对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类型及位置关系为_____
(2)组合二中,正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不考虑雌雄)。正交所得F2中黄茧类型雌雄蚕交配,后代中白茧有斑纹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3)蚕种生产上,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可通过特定性状标记性别以便在幼蚕时即可选择出雄蚕进行培养,请写出你的筛选方案:_____
(4)有研究者提出利用致死基因构建“平衡致死系”家蚕,该品系的雄家蚕与正常的雌家蚕杂交,后代只有雄蚕存活,达到筛选雄蚕的目的。为此研究者先用60Co-射线处理亲本雌性有斑纹家蚕,诱发突变,再将其与无斑纹雄性家蚕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蚕交配得到F2
①如果没有诱发隐性致死突变,则F2性状分离比为雌性有斑纹蚕∶雄性有斑纹蚕∶雌性无斑纹蚕∶雄性无斑纹蚕=1∶1∶1∶1如果诱发相关致死突变,则F2中观察不到_____个体。利用该方法获得Z染色体上隐性致死突变体甲、乙、丙(携带的致死基因分别用m1、m2、m3表示)。
②在研究中研究者利用某家蚕雌性个体(CIOS),其Z染色体正常,但部分正常Z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让CIOS与突变体甲、乙、丙雄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组合子代雌蚕总数/只子代雄蚕总数/只
CIOS×甲88176
CIOS×乙107217
CIOS×丙199201
分析杂交结果可知,致死基因_____的等位基因分布于易位片段。③隐性致死基因m2和m3一定是非等位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
10 . 某植物花色由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花色产生机理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9:3:4

白花×黄花

红花

红花:黄花:白花=3:1:4

(1)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_______。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
(2)将F2中黄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3)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致死。根据结果可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_____(填“是”或“否”)含有A﹣a基因,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是_____(填“A”或“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4)为检测某黄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若正交以F1红花为母本,其杂交后代为红花:黄花:白花=3:3:2,则该待测黄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若反交,则其后代中出现黄花的概率为_____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