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观点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用两种理论解释“长颈鹿群体的脖子伸长”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依据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群体因脖子经常使用而伸长
B.依据达尔文的观点,短脖子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C.两种进化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D.变异的不定向发生是两种理论共同的内容之一
2024-05-2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 . 荒漠群落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6%,年降雨量不足200mm,有些地区年降雨量还不到50mm,甚至终年无雨,而水分的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7~50倍。下列生物的结构或习性中,不能体现与荒漠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发达的肉质茎B.穴居和善跑
C.夏眠D.趾愈合成钳状
3 . 某研究机构经对实验室敏感伊蚊品系(L-S)持续施用杀虫剂,获得了一批抗药性伊蚊品系(L-R),将L-R系与L-S系进行正反交,发现后代杂合子也表现出高抗药性。经研究发现抗药性与伊蚊常染色体上杀虫剂靶向受体合成基因(VGSC)突变有关、且VGSC基因在L-S系幼虫表达量比成虫较低。以下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A.抗药性是VGSC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结果
B.L-S系伊蚊幼虫期比成虫期对杀虫剂更加敏感
C.杀虫剂决定了伊蚊种群往抗药方向进化
D.L-R系杀虫剂靶向受体较L-S系少
4 . 减压病是指人类在深潜后上浮时,溶解在体内的氮气由于压力急剧降低会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形成气泡,进而在身体各部分造成损害。如图为潜水员潜水时的心率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多种潜水动物在深潜时均存在一系列不同的适应机制,说明适应存在普遍性
B.人类深潜后,心脏收缩加快,心脏血输出量增多有利于满足机体重要器官如脑等部位的氧气需求
C.深潜后,肌肉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下降可以释放氧气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D.为降低损害,人类可通过降低上潜的速度逐步释放溶解的氮气来进行分期减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2023-06-12更新 | 4933次组卷 | 2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6 . 芨芨草是内蒙古草地广泛分布的一种高大草本,其中栖息在芨芨草上的伯劳鸟主要以布氏田鼠为食,布氏田鼠不采食芨芨草。科研人员研究伯劳鸟、布氏田鼠对芨芨草盖度(反映繁茂程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芨芨草、伯劳鸟和布氏田鼠构成了生物群落
B.在有伯劳鸟区域,布氏田鼠会显著降低芨芨草的盖度
C.布氏田鼠通过破坏芨芨草,降低被伯劳鸟捕食的机率
D.芨芨草、伯劳鸟与布氏田鼠之间通过自然选择协同进化
7 .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喉雉鹑白天在森林线附近的空旷地区以植物根、茎为食,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性情胆怯怕人,休息时多躲避在灌丛中,晚上在较大的灌木上栖息。研究人员在种群调查中发现其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发现概率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中所有的生物,红喉雉鹑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二个营养级
B.通过发现概率可以测算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
C.红喉雉鹑的生活习性是定向变异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发现概率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8 . 九翅豆蔻花色晶莹剔透、花形精美,长而扁平的雌蕊花柱基部下方有簇生的短雄蕊。早上花刚刚开放,花粉成熟时,蜜蜂沿着黄色斑纹进入花中吸食花蜜、采集花粉,此时花的柱头却向上反卷,远离蜜蜂拜访的通道;午后花蜜减少、花粉也已被上午拜访的蜜蜂带走,上卷的花柱则逐渐向下弯曲,柱头进入蜜蜂拜访的通道。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早上和午后的花分别相当于雄花和雌花
B.花向蜜蜂传递的信息为物理和化学信息
C.花柱运动有利于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D.花柱运动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突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就进化史而言,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来自维尔茨堡大学和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对鲟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能够证明,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的变化非常小,鲟鱼基因组能帮助揭开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
1.上述的事实为鲟鱼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的证据是(       
A.分子水平的证据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C.化石的证据D.胚胎学的证据
2.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鲟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白鲟和长江鲟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C.长江鲟种群经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种群一定进化
D.挽救中华鲟的长期有效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迁地保护
2022-09-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生物试题
10 . 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奇迹
三百多年前的塞罕坝林木葱郁、水草丰美。自清同治二年始,清政府在此大规模伐木垦荒,植被被破坏殆尽,土地荒漠化。1961年10月,林业专家冒严寒,在人迹罕至的塞罕坝找到一棵迎风而立的落叶松,它成为了松树能在高寒坝上成活的科学见证。从1962至今,一代又一代的造林人在这高寒区内,建起了112万亩人工林。如今的塞罕坝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原”,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
(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___________方面。落叶松等一些____________对该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2)森林中不同物种的鸟类在食性和活动范围等方面往往是不同的,这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出现的___________现象,常用____________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杀松毛虫的雄蛾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之一。该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对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该方法引起松毛虫种群密度的下降是由___________直接决定的。与传统的化学农药杀虫相比,该方法的优点除了减少环境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写出1点)。
2022-06-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