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
(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 )
(1)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DS模式对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 模式,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2点)。
(4)RDS模式通过鸭、鱼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鱼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2 . 长荡湖位于太湖上游,是太湖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屏障。科研人员用菹草、苦草两种沉水植物在长荡湖不同处理区域进行实验,并测量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1、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由图1可知,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
B.不同处理区域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的多少可以代表沉水植物的多少
C.由图2可知,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可抑制“水华”的暴发
D.种植适合本地生长且具有修复能力的沉水植物可有效修复湖泊生态系统
3 . 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W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对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重要作用的两类生物是_ (填字母)
(2)图甲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 (填字母),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
(3)若D取食E和F的比例由1︰4调整为1︰1,则D的量是原来的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图乙中,能量被 W 摄入量为 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 n,c 中的能量为 e,b 的能量为 f,则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理论上最多是_
2020-03-2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树德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定时检测(线上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研究小组从当地湖泊距水面3m深的C处取一桶水样,分装于一对黑(不透光)白(透光)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初始溶解氧含量为10mg/L,然后将这对黑白瓶同时放入C处,24小时后测得这对黑白瓶中溶解氧含量分别是黑瓶3mg/L,白瓶24mg/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面的数据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出距水面3m深处生产者的呼吸量,原因是___
(2)该湖泊C处的生态系统,其能量将逐新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理由是____
(3)市政为实施“种青引鸟”工程,在湖边他滩涂引种某植物。科研人员对该湖湿地中多个典型植物群落的昆虫多样性作了连续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主要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
当地物种A5013.2只/m2
当地物种B4714只/m2
芦苇6514.7只/m2
引种某植物302.3只/m2

①科研人员调查该湿地生态系统昆虫密度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的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从图中数据分析引种某植物________(填“能”成”不能”)达到“种青引鸟”的目的,请分析原因______
2019-05-27更新 | 69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
A. 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 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 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 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2)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O-G3中选填),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3)在牧草上喷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图中图Ⅰ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甲和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 [   ]____________(用数字和文字表示)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Ⅱ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代表被__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 a<b+c             C. a>b+c             D.c=a+b
7 .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
Ⅰ.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1中_____________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乙所代表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_____。若图1中过程③和④的组成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越高。
(2)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3×109 kJ,B的能量为1.5×108 kJ,D的能量为1.8×108 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A的能量是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有关温室效应及其相关原理的叙述,不恰当的是______
A.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C.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Ⅱ.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

(4)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结构。
(6)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其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4-09更新 | 122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