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B.多数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C.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 . 东亚飞蝗为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蝗灾过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可以通过取样器取样法对跳蝻(蝗虫的幼虫)的密度进行调查
C.适当引入天敌或人工释放性引诱剂来降低蝗虫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D.理论上提高降水量、降低温度、在繁殖期疏松土壤,都可以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
3 .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总量。我国某一自然保护区曾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S)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地区中调查某种植被生物量的方法是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要____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判断依据是____
(2)地震前,该群落不同区域地表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结构,其形成原因是由于____(答两点)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对该山体____(填植被类型)影响较小,做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
(3)从生物种类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判断,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的理由是____
4 .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我国劳动人民常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经济效益。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品种

栖息水层

食性

青鱼

水体的中下层

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

草鱼

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

主要以水草为食

鳙鱼

水体的中上层

主要为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

鲢鱼

水体上层

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1)四大家鱼栖息在水体的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其中3点)。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青鱼和草鱼的生态位______(填写“一致”或“不一致”)。
(3)浮游动物是水体中上层的优势种,其与鳙鱼的关系是______
(4)若要探究水体上层的某单细胞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可用的方法是______。某同学取1mL水样稀释10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经统计,一个小方格平均有1.5个细胞,则该水体上层中此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5 . 武汉市涨渡湖湿地公园水域面积6万亩,水产局研究小组调查了该湖泊中乌鳢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0

107

123

70

69

62

73

78

74

55

92

109

204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大体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
(2)在该自然湖泊中,乌鳢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对其直接起决定作用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
(3)为了调查该乌鳢的数量,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第一次捕捞并标记185条乌鳢,第二次捕捞160条乌鳢,其中具有标记物的有30条。由此可估计该水域约有乌鳢______条。
(4)某养殖户在其罗非鱼精养鱼塘为消除小杂鱼抢食饲料,引入了适量乌鳢,调查统计罗非鱼数量动态变化如图

       

据图推测,乌鳢最可能是在______对应的时间点引入鱼塘;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C点影响种群数量下降的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6 .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多年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数量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甲曲线表示的是一定量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则在调查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_________方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点)。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的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__曲线所示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__(填“>”“<”或“=”)其在t2时的数量。
(3)对该湖泊中动物X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0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X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7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最重要的定居和繁育区域。2022年10月12日,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目前,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监测到野生东北虎幼虎10只、种群数量50只以上;野生东北豹幼豹7只、种群数量60只以上,达到了生态改善、虎豹归山的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1)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所有的东北豹构成一个种群。(      )
(2)可以利用标记重捕法对东北虎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
(3)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5)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定增大。(      )
2024-01-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1.1种群数量特征
8 .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片混交林植物的生长情况,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统计了乔木树种A、B两个种群中的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乔木树种幼年树/%成年树/%老年树/%
A34.7834.1631.06
B87.137.924.95
(1)决定该片混交林中植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
(2)调查该片混交林中乔木种群A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取样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
(3)据表分析,乔木树种A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乔木树种B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
(4)在调查某片混交林植物的生长情况时,研究小组还调查了1hm2范围内的某种松鼠。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48只松鼠,第二次捕获了35只松鼠,其中有标记的松鼠16只,则该种松鼠在该片混交林中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只/hm2
9 .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1公顷=10 000 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志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田鼠,其中上次标志过的个体有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   
A.30只B.32只C.64只D.96只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或死亡,没有大规模地迁入和迁出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田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10 .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题中所说的长白山脉北部地区有42只东北豹以及组成种群个体的年龄状况和雌雄个体的数目,都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B.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D.科学家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