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9 道试题
1 . 斑子麻黄为雌雄异株植物,具有耐贫瘠、抗旱、抗寒等优良特性,在维持荒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研究人员在某地不同海拔的样地分别设置4个30m×30m的样方,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相关数量特征,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设置合适的样方面积和数量、______等原则进行取样。该研究反映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______。影响斑子麻黄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答出2点)。
(2)性别比例反映了种群产生后代的潜力,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种群发展动态。
(3)在样地S2和S3中,未来一段时间内______(填“S2”或“S”)中的斑子麻黄的种群数量将减少得更明显,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023-12-14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均安中学、龙江中学等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
2 . 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
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D.第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
3 . 为调查某水域中草鱼的种群数量,某同学捕获了90只草鱼,用红色、白色、蓝色三种颜料分别标记30只并放回,一段时间后随机重新捕获120只草鱼,其中红色、白色、蓝色标记的草鱼分别为6只、8只、6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水域中所有生物均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可根据每种标记颜色分别估算草鱼的种群数量
C.该水域中的草鱼总数约为540只
D.若重捕期迁出部分草鱼,则调查结果会偏小
4 . 小绿叶蝉活动范围小,是茶树的主要虫害之一。某研究团队对同一区域的纯茶园和茶树—板栗间作茶园的小绿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的个体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蜘蛛和小绿叶蝉的数量
B.蜘蛛可通过摄食获得小绿叶蝉的物质和能量
C.间作模式需增加农药使用量,不利于茶树生长
D.密度制约因素使间作茶园中小绿叶蝉死亡率上升
5 . 生物入侵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团队对入侵某地的杂草进行了调查研究,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生境类型

丰富度

优势种类(按多度等级赋值排名前5的种类)

样地

1

弃荒地

63

白花鬼针草、假臭草、铺地黍、豚草、牛筋草

24

2

果园

41

假臭草、三叶鬼针草、胜红蓟、牛筋草、金腰箭

6

3

农田

31

胜红蓟、白花鬼针草、两耳草、铺地黍、五爪金龙

6

4

河道

23

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白花鬼针草、飞扬草、飞机草

3

5

公路两侧

36

白花鬼针草、田菁、五爪金龙、银胶菊、肿柄菊

13

6

菜田

42

飞机草、白花鬼针草、簕仔树、假臭草、薇甘菊

5

(1)这些入侵杂草一般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在对假臭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进行调查,若要了解其在某果园中的生态位,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点)等方面进行调查。
(2)依据表分析可以得出在6种生境中,_____________杂草入侵种类最多,对重要入侵杂草的分布生境进行归类统计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填杂草的种类)入侵分布生境最广,应当对其进行重点防范。
(3)田间除去入侵植物等杂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豚草茎和叶释放的化学物质对本地的禾本科、豆科等农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其花粉是当地人群的主要过敏源之一。某地政府欲从豚草原产地引入天敌对其进行防治、试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该措施进行评价(写出1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____
(2)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数量、空间)特征。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____调节。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为调查稻田中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____法调查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____,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____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7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相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在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使用样方法,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
B.为调查某种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调查组采用标记重捕法,在两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2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估算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约为56只/公顷
C.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此估算得到的该种群的 K 值小于实际的 K 值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
8 . 鼠兔是生活青藏高原的一种植食性动物,善于挖洞,可以将深层的土壤转移到表层。鼠兔是小型肉食动物和猛禽的捕食对象。有人认为鼠兔会大量取食植物,导致草场退化,应该予以捕杀;也有人认为鼠兔是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不能随意人工捕杀,研究人员选取了自然生态较好的两个相似地块,做了相应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
   
(1)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传播种子和_____
(2)由图可知,处理后的对照组比实验组植物种类数更多,从种间关系考虑,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鼠兔主要取食毛茛科植物(阳生植物),牦牛主要取食更高大的莎草科植物。据此推测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会随着放牧强度的适当增加而_____,原因是_____
(4)适量的鼠兔对植物的多样性是有利的,所以要用标记重捕法适时监测鼠兔的数量。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兔,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兔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兔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鼠兔的种群密度大约为_____只/公顷。(答案取整数)
9 . 无人机搭载摄像仪和不同传感器能用于生态学中物种识别、野生动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和分布、群落调查等方面研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该技术可用于某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B.该技术可以解决人力不能到达、对野生动植物生活干扰等问题
C.调查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
D.调查研究结果可用于某种大型乔木未来种群数量变化预测及性别比例的确定
10 . 山东沂蒙山区多地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卓有成效,下图是调查人员对鸟类丰富度的统计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后群落演替的速度改变B.灌丛比农田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C.调查各种鸟的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选取样方D.图示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