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如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效保护棉铃虫的天敌生物,有利于将棉铃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B.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总死亡率大于50%时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
C.影响一龄期和五龄期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捕食和寄生
D.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2 . 某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该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测算某一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B.图中流向③的能量一部分来自水鸟同化,一部分来自上一营养级
C.调查该种水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须调查其生活的环境条件、天敌、竞争者等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024-02-23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
3 .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气温和干旱影响种群密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4 . 松鼠以红松、云杉等植物的种子为食。在有些年份,每只松鼠平均能产 3 窝,每窝4~6只幼仔;而在有些年份,会有 20%~30%的成熟雌性个体不繁殖,繁殖者每年产仔数也明显减少,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A.天敌捕食B.温度影响C.种内竞争D.食物匮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高大的针叶林树木更易受到卷叶蛾的攻击,造成持续落叶而死亡。较少受到攻击的幼树从郁闭胁迫中解脱出来,快速成长为新的冠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针叶林在空间上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卷叶蛾选择性攻击使某些树种年龄结构改变
C.卷叶蛾对针叶林数量的影响属于生物因素
D.卷叶蛾虫害可能使针叶林区发生群落演替
6 . 如图是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C.K值是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7 . 自然界的种群总是有盛有衰,数量处于不断变动中,下列不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 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捕食者D.温度
8 . “飞蝗蔽天,禾草皆光”。在黄淮流域,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概率最大,故河北蝗区常出现“先涝后旱,蚂蚱成片”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B.鸡对蝗虫的捕食属于调节蝗虫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C.气候干旱是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D.“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9 . 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某人发现将含有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的“陷阱”放置在食虫虻附近,雄性食虫虻可被有效引诱,这可成为监测和防治食虫虻的“利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虫虻的捕食属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食虫虻种群初始密度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一定越大
C.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性别比例,提高其出生率
D.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化学防治
10 . 蝗灾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持续干旱,准确预测低龄跳蝻和重点危害区域是做好草原蝗灾预防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数量
B.干旱属于影响蝗虫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蝗虫密度低时采用放牧鸡啄食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控制蝗灾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