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研究小组调查了该湖泊中某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1且<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十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十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大体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内,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填特点)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自然湖泊中,该鱼种群的__________特征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影响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有__________(答出2项即可)。
2 . Ⅰ.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应用最广泛的途径之一。在以牦牛、马为主要牧畜的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封育区内禁止放牧,研究人员获得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如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处理

可食牧草生物量(g/m2

毒害草生物量(g/m2

密度(枝/m2

高度(mm)

CK(对照)

347.3 a

323.5 a

1931.7 a

69.0 a

第1年

359.7 a

296.8 b

1923.0 a

74.4 a

第2年

565.5 b

287.6 b

2113.6 b

89.2 b

第3年

966.3 c

245.4 c

2254.7 b

111.8 c

第4年

960.3 c

249.1 c

2253.9 b

112.3 c

注:同列的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1)草地植物、硝化细菌等在该草地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理由是____。表中生物量指的是____的有机物质的鲜重或干重总量,常以用干重表示。
(2)草地中高原雪兔主要取食一些低矮的喜阳草本,牦牛喜食株高较高的莎草科植物,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围栏封育后,封育区内高原雪兔的种群数量会____,请简述你所持观点的理由____
(3)可建议在围栏封育后第____年重新放牧,依据是____
Ⅱ.围栏封育后,可遗传变异仍会发生。基因发生同义突变不会改变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非同义突变则相反。
(4)已知部分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苯丙氨酸:5’-UUU-3’、5’-UUC-3’;组氨酸:5’-CAU-3’、5’-CAC-3’;丝氨酸:5’-UCC-3’、5’-UCA-3’、5’-UCG-3’、5’-UCU-3’。牦牛基因组分析中,所发现编码链的以下突变为非同义突变的是____。(编号选填:①5’-CAT-3’→5’-CAC-3’   ②5’-TTC-3’→5’-TCA-3’   ③5’-TCG-3’→5’-TCA-3’   ④5’-TCG-3’→5’-TCT-3’)上述非同义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其中翻译相关事件发生的顺序为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①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   ②tRNA进入核糖体,与密码子配对   ③核糖体与mRNA结合   ④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
(5)自然选择对同义突变和非同义突变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如果非同义突变能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则其被保留固定速率会较____(填“低”或“高”)。
3 . 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的一种生态农业新模式,河蟹的粪便和剩余的饵料成为水稻的肥料,河蟹又能取食稻田里的杂草和稻田昆虫等,实现“一田双收,生态环保”的双赢局面。回答下列问题:
(1)连续低温使水稻的数量明显下降,这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属于____制约因素。稻田中的水稻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在稻田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研究稻田中河蟹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答出两点)。在水稻上存在喜食稻花的某种昆虫,也有喜食稻叶或稻根的另一种昆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它们取食不同部位的好处是____
(3)下图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表中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能量值[单位kJ/(m2·a)]。不考虑饵料的输入,若河蟹的食物结构比例由植物:昆虫的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调整后河蟹获得的能量是之前的____倍。由表可知,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kJ/(m2·a),由植物流向河蟹的能量为____kJ/(m2·a)。

同化量

呼吸量

流向分解者

未被利用

植物

3600

1400

420

1160

昆虫

360

200

40

60

(4)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的原因是____(答出一点)。稻田养蟹提高了生态效益,原因是____。稻田养蟹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2024-04-12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高三质量检测(二)生物试题
4 .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其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三裂叶豚草是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种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对三裂叶豚草具有控制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三裂叶豚草在入侵地爆发时,在一定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往往近似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锈菌寄生在三裂叶豚草植株上,可使三裂叶豚草叶片出现锈斑。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是专一性寄生,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方法:在健康的三裂叶豚草和多种其他植物的叶片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植物叶片是否出现锈斑。实验的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1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________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顶菊耐盐碱、耐贫瘠、繁殖力极强,一旦入侵农田将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农技人员在一遭其入侵的农田生态系统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该农田不同地段分布有不同的生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该农田中所有黄顶菊植株的总和称为________,影响其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当其数量处于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数量已经达到了________
(2)若要调查该地区植物种类,宜采用________法。图中植物物种数量变化较小的区域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黄顶菊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发育,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下表为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内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数据(单位:106 kJ·m2·a1)。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0

3.0

14.0

45.0

B

14.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由表可知,种群A和种群B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1
6 . 械叶铁线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喜阳光、冷凉,忌高温、多生湿,宜排水良好土壤,忌积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崖壁上,常与有绒毛绣线菊、荆条和独根草等伴生。研究者于2020至2021年对某地区的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
(1)用样方法调查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时,除了要随机取样,还要考虑___________,能直接决定槭叶铁线莲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通过植株最长枝条的年龄数据对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龄级划分,结果如下图。以往的研究显示濒危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请根据下图判断,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衰退型的特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算个体数量变化动态(Vn)来描述槭叶铁线莲种群的相邻龄级间的数量动态变化。Vn可通过公式 V_n=(S_n-S_(n+1))/(max(S_nⓜ,S_(n+1) ) )×100%”计算得出, 其中, SB和Sn+1分别为第n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 max(Sₙⓜ,Sₙ₊1)表示取两者之间的最大值。由下表结果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至2、6至7龄级间呈现___________的动态变化。
表:槭叶铁线莲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指数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32.7%

8.2%

26.7%

19.7

39.6%

-13.5%

70.3%

72.8%

33.3


(4)铁线莲花朵大而美丽,每年3月至5月会吸引昆虫传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题干信息及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7 . 下表表示某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其中比值X=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比值X

1.30

1.35

1.10

0.95

0.65

0.33

A.甲种群的数量从第3年开始逐新下降
B.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甲是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乙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2022-10-29更新 | 388次组卷 | 5卷引用:随堂练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1群落的结构
8 . 薇甘菊是一种喜光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快速覆盖于木本植物上,导致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薇甘菊多侵害疏于管理的路边或林地,并快速形成群落中的单优势种群,被称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薇甘菊入侵初期,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薇甘菊入侵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被入侵后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采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本地红薯作为替代物种治理薇甘菊入侵。红薯是一种有很强无性繁殖能力的攀援藤本植物,具有与薇甘菊相似的形态特征,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①利用本地红薯进行替代控制,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
②科研人员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薇甘菊和红薯的生长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种植模式

叶柄长(cm)

叶面积(cm2

单株总生物量(g)

单独种植薇甘菊

7.05

21.71

12.42

1:1混种

薇甘菊

6.80

14.26

2.81

红薯

14.13

88.68

13.28

依据表中数据推测,混种模式下薇甘菊单株总生物量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以上信息,请分析红薯可以作为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理想物种之一的原因(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
2024-05-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9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 ~(3)题。
稻鱼蛙共作种养
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例如,“板栗—茶树结构”“稻—鱼—甡结构”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黑斑蛙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蛙类,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的前景广阔。南方某地进行“稻鱼蛙共作种养模式”实验, 实验区稻田总面积2000 m²,以每200 m²为一个单元,共设10个共作单元,单元外围的防护设施包括防逃围网和防禽天网等。黑斑蛙幼体由水产养殖合作社自繁自育,规格为4g/尾; 鱼种选用耐低氧能力强的泥鳅,规格为3g/尾; 水稻品种为茎粗叶挺、分蘖力强、抗逆性好的“隆两优1988”。
6月初,在实验区内施发酵有机肥,10天后进行人工翻耕并栽插水稻秧苗,实验中不再追肥。肥料既是水稻栽培基肥,也是蛙、鱼培养的天然饵料。 实验中,根据黑斑蛙生长情况,选择不同规格和营养成分的人工饵料。泥鳅以共作稻田中的单细胞藻类、摇蚊幼虫、蚯蚓、植物碎屑和杂草等天然饵料为食,全程不投喂人工饵料。实验投入与产出比如下表。
表稻鱼蛙共作种养工作种养实验区收支明细表

实验收入

实验成本

品种

产量/kg

产值/元

项目

支出明细

金额/元

黑斑蛙

4953

148560

黑斑蛙苗种

130000尾

13 000

泥鳅

25

625

泥鳅苗种

2000尾

100

稻谷

670

2 780

水稻

种子、育秧

300

饵料

不同时期专用

49 000

其他

物料、租金和人工等

29 100

合计

151965

合计

91 500

稻鱼蛙共作种养模式, 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具有“四增·四节” 的效果,即增粮、增鱼、增蛙、增效和节药、节肥、节水、节工,还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农业污染,一块稻田生产出优质稻谷及动物蛋白产品,可以增加农民的实际获得。
(1)该实验探索“以稻供荫、以蛙护稻、稻鱼蛙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田群落的________结构,提高单位空间中的经济效益。其中,稻谷遮荫对黑斑蛙种群生存的影响属于________因素。
(2)除实验开始前施用有机肥外,实验过程中实现“免化肥、免农药”,符合国家提倡的环保种植要求。推广该种植方式的意义是________
(3)据表可知,实验期间,该稻田的利润约为________元/m²(保留小数点后2位数字)。为进一步提高收入,有些农户提出“泥鳅无需投喂饲料,初始投放数量越大越好”,请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这一想法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________
10 . 每年冬季,大量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在胶东半岛停歇、觅食,形成“那香海天鹅湖”奇观。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可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种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1)白天鹅的迁徙行为使那香海生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_____
(2)下表表示能量流经那香海生态系统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情况(表中数值代表能量,单位×109kJ),表中①的数值为_____×109kJ。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及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和。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流入分解者

未利用

第一营养级

223.5

355

32.09

第二营养级

134.5

367.4

86.62

10.54

(3)发展那香海旅游业为当地渔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价值。旅游季大量旅游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可能会导致那香海生态失衡,请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2024-02-04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2月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