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液/mL温度/℃
A100.128
B100.15
C100.128

(1)在实验室中,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______。检测时,若视野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则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2)图甲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内斗争的强度、种群增长速率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填“A>B”“A<B”或“A=B”)
(3)图乙中 ______(填字母)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该点过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将______(填增加、稳定或减少)。
2024-04-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某同学构建了关于种群的概念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指_____。若要调查某草地上跳蝻的密度,应选用图中方法_____
(2)⑤能影响②④,进而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则②表示_____
(3)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
(4)分析动物粪便也可估算种群数量,调查某大熊猫种群时,第一次收集到55份粪便,经检测来自45只个体,一段时间后,再次收集到60份粪便,经检测其中21份来自与第一次相同的15只个体,其余39份来自其他25只个体,据此估算该大熊猫种群数量为_____只。
(5)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较多藻类,定期调查藻类的种群密度可对水质进行监测。某同学从嘉陵江某处取样,将其中一份样品稀释100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规格为1mm×1mm×0.1mm)对某种单细胞绿藻进行计数,结果如图,若用图中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则此样液中该单细胞绿藻的密度是_____个/mL。
3 . 某同学将一小瓶酵母菌母液平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丙组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酵母菌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组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
B.乙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更换了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C.利用台盼蓝只能进入活细胞的特性,统计被台盼蓝染色的酵母菌数,使数据更加准确
D.和本实验设计不一样,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
4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的a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
B.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消耗养料少
C.图丙所示的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
D.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方格,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2.4×108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计数。图1为小方格内的细胞分散情况,图2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
B.实验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多余的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C.若实验出现了图1中的c情况,则说明培养液的稀释倍数不够
D.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如图2所示,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为2.5х109个/mL
6 . 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l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图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甲表示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b点时刻进行防治鼠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图甲可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若在e时刻添加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则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
C.若以图乙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6×106
D.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丙中Ⅰ所示的类型
2024-01-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月考生物试题
7 . 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______。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______最相似。
(2)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______时间段相对应。
(3)若干年后,发现一个湿地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______(答两点)。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8 . 图甲是某区域田鼠的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图乙是不同pH对培养液中蓝球藻细胞密度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___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图甲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时间段是___(填字母)段,种群数量最多的时间为___(填字母)点。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的方法每天对蓝球藻数量进行调查。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细胞相比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据图乙分析,不同pH培养液最可能通过影响蓝球藻的___影响种群数量,蓝球藻更适合生存在偏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的环境中。
9 . 某研究小组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得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1;同时在对某淡水养殖湖泊研究后,绘制了该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图2和碳循环过程如图3。图3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___,时间点f时,种群数量是否为0?___(填“是”“否”或“不一定”)。
(2)在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兴趣小组成员将稀释10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___(填“静置”或“摇匀”)后从中吸取少量菌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上,在显微镜下计数。若实验者计数了25个中方格中的5个,共有44个酵母菌,其中被红墨水染色的有4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___个/mL。
(3)调查青鱼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图2中底栖动物和虾类的种间关系是___。图3中有而图2中没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填字母)。图3中,碳元素以CO2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填数字序号)。
(4)若要了解该湖泊中季节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___(答出3点即可)。
2024-01-0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首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10 . 图甲是某草原中的昆虫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图丙为某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无迁入、迁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若昆虫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昆虫的数量是Nt=______(用数学公式表示),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
(2)草原上的昆虫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昆虫的天敌”,曲线Ⅱ表明天敌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段。若投放的天敌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4)据图丙分析,该昆虫种群呈“J”形增长的年份是______年,第______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