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增长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将动植物分别迁至保育机构进行专门护理并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引进外来物种可暂时增加本地生物多样性,但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也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 中国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成功举办了第 24 届冬季奥运会,为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的展现离不开有力的举措,以下对相关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广泛推广使用氢能汽车可大幅度降低酸雨产生的危害
B.使用rPET材质(饮料瓶再生) 的工作服装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
C.场馆修建之前保存自然环境原有的表层土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D.利用赛区原有的资源并减少人为扰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3 . 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4 . 长期单一种植水稻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稻秸秆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主要附属品,焚烧秸秆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碳排放。利用秸秆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质,栽培过程可以加速秸秆的腐熟速率,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化肥的施用,菌渣还能作为有机肥,对水稻具有增产作用,我国许多地区利用水稻与其他作物或食用菌生长季节的差异性实施轮作模式提高生产收益。为了探究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小麦组(RW)、水稻—油菜组(RO)、水稻—羊肚菌组(RME)、水稻—大球盖菇组(RSR)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稻作模式

冬季

夏季(水稻)

2019年

2020年

2020年

2021年

RW

12.77

12.21

8.73

6.10

RO

13.94

12.43

8.30

6.07

RME

10.35

11.58

7.22

5.00

RSR

11.05

16.38

9.95

7.00

(1)定期松土促进根系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助于硝态氮的吸收,植物吸收的硝态氮可用于合成的有机物有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油菜和羊肚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____________成分。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分析,不同作物轮作的生态足迹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单一种植水稻的生态足迹。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4种轮作模式中对于恢复土壤肥力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组。
(4)在“稻菇轮作”模式中,秸秆用于真菌养殖,菌渣还田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在此模式中,农民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以下是对生活常见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①可腐烂垃圾,如剩菜剩饭等,直接运往堆肥池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②不可腐烂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废弃电子产品等,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集,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③不可腐烂垃圾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建筑垃圾等,用专用车辆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城市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废弃电子产品除了资源化利用处理外,也可以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深埋处理
C.对塑料袋垃圾直接进行地下掩埋处理,不会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D.参与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可减少吸纳废物的土地面积,从而减少生态足迹
6 .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由浅水区到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湿地中的鱼、虾、蚌类等能为人类提供食物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生活废水处理和合理建立人工湿地能有效降低人类的生态足迹
D.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时,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应首先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
7 . 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以下相关论点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
D.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量方法
8 .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B.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9 .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效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应尽量减少垃圾的生成
B.厨余垃圾处理后可作为禽畜和鱼类的食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D.垃圾回收再利用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态足迹的值
10 . 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
B.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C.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D.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