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

高洪

多数的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是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从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人类这一观察者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D.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两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令人莫衷一是。
2021-02-24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分层系列-第四单元综合检测A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的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2.下列对文章有关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或观点,说明了存在多个宇宙的可能性。
B.“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其他宇宙可能与我们的宇宙不同。
D.“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运用的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3.文章标题“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2021-02-22更新 | 208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三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各国致力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经济高质量复苏这一特殊时刻,联合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大家共同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将于明年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我建议:

第一,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是相关环境治理的法律基础,也是多边合作的重要成果,得到各方广泛支持和参与。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规则尊严和权威,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

第三,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全面冲击,我们要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各国发展指明了方向,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第四,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我们要切实践行承诺,抓好目标落实,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主席先生!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明年昆明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作为昆明大会主席国,中方愿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过去10年,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主席先生!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我欢迎大家明年聚首美丽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期待各方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让我们从这次峰会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习近平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遭受破坏,全球出现生态危机,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B.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相关条约相继出台。
C.如果无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才可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D.我国加快立法步伐,采取有力政策,规范公众行为,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推动了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进程,成效位居世界第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生态保护这一共同事业,中国和美国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是不一样的。
B.生态文明是我国自古至今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可知。
C.从我国近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可看出,中国为全球生态保护做出很大贡献。
D.为了守护地球,中国不仅切实履行相应义务,也愿意承担与自身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
3.文中是如何阐述“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这一建议的?
4.作为一篇讲话稿,本文针对性强,具有说服力与号召力。请从发言内容的角度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

沙伦·拉弗拉尼尔

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

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

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则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

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夸杜沃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

“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嚷着。

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

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

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

童工缩影

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一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或在面包房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和宝石矿里拾荒。

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纺织地毯,工厂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

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

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

之前,尼日利亚警方偶然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载着64名14岁以下的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了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

命运悲惨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大约9000居民来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大约9000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

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

孩子们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蔽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

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

(选自《纽约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这个环境描写是为了说明童工们起床时间之早,工作之辛苦。
B.这些童工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用低廉的价格把他们租给了雇主,他们却见不到自己的薪水。
C.雇主塔基自己的家庭情况也非常艰难,他本人就是童工出身,自己的孩子也过着艰难的生活。
D.本文通过写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含蓄地揭示了非洲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这句话把童工和成年渔民进行对比,表明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
B.文章用“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借一个6岁儿童的观察,写非洲的劳工世界;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文章为表现马克·夸杜沃的不幸遭遇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更具震撼力。
D.这篇文章所报道的非洲童工的悲惨遭遇,绝不是非洲所独有的现象,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
3.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新闻讲究以事实说话,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的悲惨境遇列举了哪些事实?请分条概述(不少于四条)。
2020-11-03更新 | 199次组卷 | 5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7课-包身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