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现当代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黄定要叫我出来见见扶贫队长,见我躲在里屋还没动静,就拽着我的手拖我出来。

我认识到我们家来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有时又叫昌处,是省里下来的,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我无所事事,不到村里别的地方转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村部不远处的小丘包上,看这个黑肤色的中年男人要做什么。

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坪前一人多深的草被清除了,屋后的几块荒地翻了一遍,第三天,荒地又翻了一遍,再过两天落了场小雨,他开始把一些蔬菜种子撒进了地里。他像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农民,要在石喊坪扎根了。

村书记请他,黄秘书也来讨好他。昌队,就上我家吃饭吧,你嫂子做饭,我俩喝点酒说说话,你也省了这些琐杂事。

昌队长摇头,先是说,吃一顿是一顿,哪能天天去吃。接着告诉人家,他就是农村出来的,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再说有纪律有规定,你们和嫂子的心意就领了。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石喊坪山多地少。全村249户7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44人。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黄秘书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们像是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不需要问候,彼此远远地看一眼,一个被欺负被嫌弃的男孩的孤独和挫败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黄定要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我脸上有些发涩,第一次被人说谢谢,我也没做什么呀。过去村里来了外面的干部,我想帮着引路,总是被黄秘书嫌弃地赶跑,让我不要丢石喊坪的脸。我黄光跃没做过坏事,怎么就会让他觉得丢脸呢,除了他们看我走路的模祥像女人踩缝纫机的动作,腿一伸一屈,身体一俯一仰。

我和昌队长就这样认识了。他并没有跟黄定要说过去那些干部常说的大道理,说什么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你,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

我真是要看他哪天想出什么法子来。黄定要没有出门相送,过去上面的干部走了,他掏出口袋里干部塞的信封,信封里是钱,有时多有时少,每一个信封都被他被巴巴地留下来了。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过去我也为我们家害怕过,但那天昌队长说了,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黄定要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的要改天换地变样了。

往后我经常去找昌队长,也不是找他有什么事。我就看看他,像是一天的固定生活,有时还他外出开会不在,我就等着他傍晚回来,没看到人,心里就像缺了个角,空着块白。我看他住在村部二楼尽头的小房子里,灯有时彻夜不熄,就知道他又在忙碌了。

村部有了灯,像一样物件有了生命,重新活了过来。没过多久,坪前屋后收拾干净熨贴了,来来往往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来找他瞎扯谈,有人来反映村里的情况,也有人背后说村干部的坏话。我就站在那个隆起的小丘包上,那些难听的话飘进我耳里,又被风吹着从另一只耳跑。他拿着个小本本都记下来了。他抬头看到我,就会解开紧锁的眉头,咧嘴笑着,向我招手,我摆摆手,不过去,他就走过来,关心地问我几句与衣食有关的话,塞我怀里一些吃的,有几次还给了几张红票子,说:“过节了,交给黄定要改善生活。”

……

两年了,这人要走了,但石喊坪的面貌真是说变就变了。黄秘书逢人就夸,昌队长是个难得的能干人,吃得苦,霸得蛮,省里跑项目争资金,市县两级协调,具体实施,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黄秘书的官话我听不懂,我心里感到伤感,是昌队长真正要走了,还以为他一来就开垦菜园子,是要把石喊坪当自己的家哩。

我问黄定要去送送不?他朝村部的方向望了一眼,那边光亮闪动,热闹得很。他絮絮叨叨,昌队长是好人。自打他来我们家一次,破旧东西甩出去不少,又添了些送的新物件,屋里顿时变得亮堂起来。姐姐穿上新衣,吃了治病的药,像是变了个人,不再躲在暗屋子里了,她看人的眼神有了笑意。我还发现黄定要的背比过去挺直了许多,对恩妈的一言一行也温柔了许多。前些天昌队长又来了,和黄定要交代,他说与乡小校长都讲好了,秋季入学就让光跃去报名上学。黄定要傻乎乎地站着,眼泪不争气地流。我掰着指头算,那时正好到了我们家夏橙花果同枝的时候了。

(选自沈念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天总会亮”,既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也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小说主旨。
B.小说中黄定要从“沮丧”“绝望”到“背比过去挺直了许多”,表现扶贫给他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
C.小说语言通俗生动。如“琐杂事”是方言,“挑水找码头”是俚语,“心里就像缺了个角,空着块白”生动具体。
D.小说最后两段写黄秘书和黄定要的语言,分别从“面”上和“点”上写昌队长的工作,都表现了对昌队长的欣赏和感激。
2.小说中昌队长是扶贫干部的一个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3.小说的灵魂是叙述。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技巧上的特点和作用。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晴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竞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炽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D.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采用全知视角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3.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复明

沙复明站在寒风里,仰着头,“看”自己的门面。对这个门面,沙复明是不满意的。严格地说,“沙盲人推拿中心”的市口并不好,勉强能够挤进南京的二类地区。先干着吧,沙复明对自己说,等生意做好了,他要把他的店一直送到鼓楼或者新街口。

沙复明对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他别出心裁的地方。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说起上班时睡觉,盲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在这一点了。沙复明意识到这一点了,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这个现象必须杜绝。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从打工的第一天起,沙复明就不是冲着“自食其力”去的,他在为原始积累而努力。“自食其力”,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傲慢、多么自以为是的说法。可健全人就是对残疾人这样说的。去你的“自食其力”。健全人永远也不知道盲人的心脏会具有怎样彪悍的马力

沙复明原始积累伴随的是牺牲健康。年纪轻轻的,沙复明就已经落下了十分严重的颈椎病和胃下垂了。他给多少颈椎病的患者做过理疗?数不过来了。可他自己的颈椎却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晕起来的时候都想吐。每一次头晕的时候沙复明的脑海里都想着一样东西,钱。要钱干什么?不是为了该死的“自食其力”,是做“本”。他需要“本”。他业已“看到”了生活的真相。这个真相是简明的关系:不是你为别人生产,就是别人为你生产。就这么简单。

如果不是先天性的失明,沙复明相信,他一个人就足以面对整个世界。他是一个读书的好料子。这正是沙复明自视甚高的缘由。他会读书。举一个例子,在他们学习中医经脉和穴位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在摸索心腧、肺腧、肾腧、天中、尾中和足三里的时候,沙复明却通过他的老师,到医学院学习西医的解剖去了。他对人体一下子就有了一个结构性的把握。一个未来的推拿师,又是盲人,只要把尸体摸清楚,就一定能把活人摆弄好。

沙复明从来不练基本功。沙复明坚信,手艺再好,终究是个手艺人。武功再高,终究是个勇士。沙复明要做的是将军。花那么大的精力在健身房干什么呢?还不如学一点英语和日语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沙复明的“眼光”是长远的,独到的,战略性的。刚刚到上海打工的时候,只要香水味走进来,沙复明的优势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他用有限的英语或日语和他们打招呼。招呼一打,客人自然而然就是他的了。没有人抱怨沙复明在抢生意。相反,同事们羡慕沙复明,崇敬的心思都有。

沙复明几乎不要命了;没日没夜地做。他的指法并不出色。但是,老外哪里能懂什么指法?更不知道摁、压、揉、搓、点、敲、剥。老外所感受到的是沙复明的口头表达,他亲和,机敏,博学,还有因为外语的简陋而意想不到的幽默。随便举一个例子,老外看见沙复明穿得很单薄,问他冷不冷。沙复明说“I am hot man”,这句英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是骚货”。老外们乐坏了,他们想不到这个盲人朋友是如此地风趣。因此,沙复明的客人都要提前两三天预订,随叫随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不好预订,客人就越是愿意等。沙复明的生意蒸蒸日上。

但是,隐患出现了。沙复明的生意很快就有了萧条的迹象。似乎有那么一天,老外反过来和沙复明讨价还价了。沙复明并不知道,这些恰恰都是沙复明的同事们教的。“你可以还价的”,沙复明的一个同事对老外说,你可以“拦腰之后再拦一刀”。

沙复明的生意急转直下。沙复明却犯错误了。过于庞大和过于坚硬的自尊妨碍了沙复明的判断。沙复明没有能够做到见好就收。后来的情形有意思了,沙复明一听到讲英语和日语的就惭愧,他似乎是被抛弃了的。想躲。惭愧什么呢?想躲什么呢?沙复明也不知道。可沙复明就是惭愧,生意一落千丈。沙复明的健康偏偏在这样的时候露出了它狰狞的面目。胃就一天天地坏掉的,后来就开始痛。沙复明没有吃药。郑智化唱得好:

他说风雨中

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问

——为什么

(节选自毕飞宇《推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复明上班时搞培训,一方面是防止员工睡觉,另一面是为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B.文末引用了郑智化演唱的歌曲,意在表明沙复明顽强面对疾病和生意失利的决心。
C.小说注重心理刻画,注重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盲人推拿师沙复明这一典型形象。
D.从节选内容看,沙复明并没有被打工时的生意失利和疾病击倒,后来还成了老板。
2.请简述对画线句“过于庞大和过于坚硬的自尊妨碍了沙复明的判断”的理解。
3.小说第三段中说沙复明心脏具有“彪悍的马力,这“彪悍的马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07-25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思

白先勇

华夫人将她那只左手伸了出去,觑起眼睛,自己观赏着,她左手的指甲已经修剔过了,尖尖的,晶莹闪亮,一把春葱似的雪白手指,玲珑地翘了起来,食指上套着一枚绿汪汪的翡翠环子。

“夫人,”女佣阿莲走进来报告道,“万大使夫人又打电话来催。秦夫人、薛夫人都到了,请夫人马上到万公馆去。”

“这几个麻将精!”华夫人摇头笑叹道,款款地立起身,“天天都来捉我,真教她们缠的受不了。”

华夫人走到花园里,一阵凉风迎面吹过来,把她的大衣都撩开了。她赶忙将大衣扣子扣上,一面戴上她那副珠灰的丝手套。园子里一道夕阳,斜铺在草坪上,那些朝鲜草草尖子已经泛着点点的黄斑,通到大门的那条石径上,几片落叶,给风吹得簌簌地在打转子。华夫人在石径上走了几步,突然一阵冷香,袭到了她面上来,她回头望去,看见墙东一角,那一片“一捧雪”开得翻腾了起来,她不由得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的迟疑了片刻,终于回头踅了过去。她踱到那畦“一捧雪”眼前,俯下身,深深吸了一口气。①那几十株齐腰的白菊花,一团团,一簇簇,都吐出拳头大的水晶球子来了,白茸茸的一片,真好像刚落下来的雪花一般,华夫人又凑近一朵大白菊,嗅了一下。人家都说这就是台湾最上品的白菊花了,在新公园的花展还得过特别奖呢,只是太娇弱了些,去年种下去,差不多都枯死了,她叫花匠敷了一个春天的鸡毛灰,才活过来,倒没料到,一下子,竟开得这般繁盛起来了。怪道上次万吕如珠来的时候,这些“一捧雪”刚打苞,她已经抱怨她:华夫人,你这些菊花真的那么尊贵吗?也舍不得送我们两枝插插盆。

华夫人掐下一枝并蒂的菊花,一对花苞子颤袅袅的迎风抖着,可是她知道万吕如珠最是个好虚面子,嘴上不饶人的女人,花苞子选小些给她,恐怕都要遭她哂笑一番呢。华夫人跨进了那片花丛中,巡视了一番,她看到中央有一两棵花朵特别繁盛,她走向前去,用手把一些枝叶拨开,在那一片繁花覆盖着的下面,她赫然看见,②原来许多花苞子,已经腐烂死去,有的枯黑,上面发了白霉,吊在枝丫上,像是一只只烂馒头,有的刚委顿下来,花瓣都生了黄锈一般,一些烂苞子上,斑斑点点,爬满了菊虎,在啃啮着花心,黄浊的浆汁,不断的从花心流淌出来。一阵风掠过,华夫人嗅到菊花的冷香中夹着一股刺鼻的花草腐烂后的腥臭,她心中微微一震,她仿佛记得,那几天,他房中也一径透着这股奇怪的腥香,她守在他床边,看着医生用条橡皮管子,插在他喉头上那个肿得发亮,乌黑的癌疽里,昼夜不停地在抽着脓水,他床头的几案上,那只白瓷胆瓶里,正插着三枝碗大一般的白菊花,那是她亲自到园里去采来插瓶的。园里那百多株“一捧雪”都是栖霞山移来的名种,那年秋天,人都这样说,日本鬼子打跑了,阳澄湖的螃蟹也肥了,南京城的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他带着他的军队,开进南京城的当天,街上那些老头子老太婆们又哭又笑,都在揩眼泪,一个城的爆竹声,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她也笑得弯下了身去,对他说道:“欢迎将军,班师回朝——”他挽着她,他的披风吹得飘了起来,他的指挥刀,挂在他腰际,铮铮锵锵,闪亮的,一双带白铜刺的马靴踏得混响,挽着她,一同走进了园子里,他擎着一杯烧酒,敬到她唇边,满面笑容地低声唤道:“芸香——”③满园子里那百多株盛开的“一捧雪”,都在他身后招翻得像一顷白浪奔腾的雪海一般。那年秋天,人人都说:连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夫人,车子已经开出来了。”

华夫人抬起头来,她看见老花匠黄有信正站在石径上,白眉白鬓,抖瑟的佝着背,手里执着一柄扫落叶的竹扫帚。华夫人迟疑了一下,又随手掐下一枝菊花,才从花丛里跨了出来,往大门走去,一束白簇簇的“一捧雪”拥在她胸前。

“黄有信——”华夫人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是,夫人。”黄有信停下扫帚应道。

“你去把那些菊花修剪一下,有好些已经残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描写华夫人在家里修剔指甲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富家太太悠闲懒散而又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B.女佣阿莲报告万大使夫人相邀打麻将的事情,在情节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为下文剪花时发现凋残腐败的菊花做铺垫。
C.小说中的老花匠白眉白鬓,与雪白的菊花相互映衬,既写出自然界秋天的凄美景象,更暗示了人生秋天的悲凉。
D.小说描写将军的形象,虽寥寥数笔,却非常生动,这主要得益于对肖像、神态、语言、景物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2.华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画线处三次细致地描写了菊花,每次的景象都不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0-07-24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玉观音

蔡永平

村子里提起杨鲲,人人竖大拇指。

杨鲲是中医大夫,开诊所坐诊,老婆种地、养猪,一双儿女在县城上中学。夫妻恩爱,ㄦ女勤奋,日子红火。村里人说,杨家的福分全仗家中白玉观音的护佑。

走进诊所,浓重的药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屋正中一暗褐色的条案,上面供奉尺余高,白润剔透的玉观音。观音端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长眉细目,端庄祥和。玉观音年代久远,是杨家先祖从京城带来的。

圆脸寸头,穿对襟衣服,着圆口布鞋的杨鲲,笑眯眯地坐在窗旁暗红的桌子后。桌上放形似枕头的小蓝布包,病人坐在桌子一侧,杨鲲伸出胖嘟嘟的食指和中指,轻扣病人脉搏,微阖上眼,约四五分钟,睁眼看病人,询问病人一些病情,扯一些家中、田间、邻里的琐事。杨鲲低头“唰唰”开出处方,病人眼巴巴地看他,他嘴角一抿:“不碍事,吃几副汤药。”病人长舒一口气。

正对桌子一面墙,立两米高布满小抽屉的药柜,摆半人高的柜台。杨鲲进柜台,他斜对药柜,抬手拉出抽屉,抽屉有三格,他左手端药屉,右手探入格内,抓出一撮药来。杨鲲抓药,不用戥子。只听一阵“噼哩啪啦”拉关抽屉的响声,一副副草药眨眼摆在柜台上。

柜台上放一把黑算盘,落一层厚尘土。杨鲲扫一眼药方,报一个数字,病人瞪大眼,张大嘴。杨鲲故意绷了脸:“嫌药便宜,还不相信我了,药可是我上山采的。”透过后门,院落里,瘦小的老婆佝偻腰翻晒药材。深山草木茂盛,是个中药铺子,天气晴好,杨鲲背上背篓进山,他笑呵呵说:“这是向药王李时珍学习呢。”

病人赔着笑,赶紧从身上掏出几张零钞递给杨鲲。有时,病人赤红脸吞吞吐吐,杨鲲胖手一挥:“谁没个急的时候,秦琼爷也卖黄骠马”病人连声道谢:“宽裕了,给您送来。”杨鲲拿过处方本,在上面划个数字。年底了,有人提鸡蛋、羊腿,拿着钱来还。记账的处方本找不到,杨鲲眯缝眼,随你给了。

杨鲲把包扎好的药包递给病人,嘴一努:“给观音菩萨上柱香,菩萨保佑你祛病消灾。”病人赶紧上前,双手捧香,匍匐在地,给玉观音恭恭敬敬磕三个响头,喜滋滋地提药包回家。喝几副汤药,病慢慢痊愈了。

杨鲲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福山两口多年不育,喝了几副药,生了大胖小子;中风偏瘫的刘秃子,杨鲲扎了三月针,下地干活了;徐二爷得了胃癌,喝了半年药汤,好了,身体强壮如牛……村里人说,白玉观音有灵性,护佑杨鲲药到病除。

村中有个二杠子王四,游手好闲。一天,王四领戴蛤蟆镜、穿花衬衣的赵老板到诊所。踏进门,赵老板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盯上玉观音。赵老板向杨鲲展开十指:“我出这个数,请这尊玉观音。”杨鲲笑眯眯地摇摇头:“祖先留下的东西,不能在我手里没有。”王四撺掇,赵老板纠缠,杨鲲闭了眼,不理他们。

晚上,杨鲲刚睡着。“咣”一声巨响,“哎哟”传来人的呻吟声。杨鲲赶紧披衣跑出来,月光下,诊所门前,王四抱着左腿惨叫。杨鲲将王四扶进诊所,躺在诊断床上。杨鲲摸捏王四大腿,脱臼了。杨鲲拿过一条毛巾,塞进王四嘴中,手下狠用劲,“咯啪”轻响,王四杀猪般嚎叫。王四下地,腿好了。王四通红脸,掉头兔子样跑了。事后,王四告诉人们,那晚他偷摸进诊所,把玉观音抱起,玉观音突然抬起眼皮盯看他,他唬得魂魄飞散,放下玉观音夺门而逃,不知怎么就飞起来,摔倒在地,这是玉观音惩罚他呀!玉观音灵性大呢,人们更加坚信。

王四老婆带十岁的女儿来诊所,杨鲲仔细诊断后,面色凝重:“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王四从城里回来,带回一惊天的消息,孩子得了尿毒症,动大手术要七八十万元。这天文般的数字,不活活杀了王四吗?村里人几十、几百的给王四凑钱,可杯水车薪。

杨鲲上门来找王四,让王四把赵老板叫来。杨鲲对赵老板说:“这玉观音是唐朝时期的,和田白玉,值一百多万,你出一百万吧。”赵老板讨价还价,最后八十万成交。杨鲲把银行卡拍在王四手中:“快去给孩子动手术,病不等人呀!”王四愣怔片刻,“扑通”跪在地上,向杨鲲“咚咚”磕头。

杨家的玉观音没了,可杨家的福分却越多,日子越红火,一双儿女考上了清华大学,诊所里来的人更多,就连养的猪也是全村最肥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多角度地描写了杨鲲诊所的陈设,在点题的同时也介绍了人物生活的环境,又自然地引出对杨鲲看病情况的相关描写,构思巧妙。
B.小说重点展示王四与杨鲲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把王四偷盗白玉观音的丑陋与杨鲲对待王四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以歌颂主人公美好的品质。
C.小说写白玉观音有灵性,这样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也表达了普通人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D.小说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病人瞪大眼,张大嘴”一句就运用了动作、神态和侧面描写,使病人与杨琨的形象跃然纸上。
2.杨鲲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3.小说以“白玉观音”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
2020-07-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人

冰心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从局里低头独步的回来,关上门,摘下帽子,便坐在书桌旁边,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房东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叼叨的问上几十句,何彬偶然答应几句说:“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与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着,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那天上街去了,不知道为什么把腿掉坏了,自己买块膏药贴上了,还是不好。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呵!她端着碗,站在门口,只管出神。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

他忙着都收拾好了。睡下的时候,他将窗户和门,都开了一缝。微微的风,吹扬着他额前的短发,吹干了他头上的汗珠,也渐渐的将他扇进梦里去。

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

风大了,那壁厢放起光明。繁星历乱的飞舞进来,星光中间,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走近了,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

神经一时都麻木了!起来罢,不能,这是摇篮里,呀!母亲,——慈爱的母亲。

母亲呵!我要起来坐在你的怀里,你抱我起来坐在你的怀里。

母亲呵!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

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

我也不知道怎样可以报先生的恩德。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清香还在,母亲走了!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

早晨程姥姥进来的时候,车也来了,箱子也都搬下去了,何彬泪痕满面,静默无声的谢了谢程姥姥,提着一篮的花儿,遂从此上车走了。

禄儿站在程姥姥的旁边,屋里空洞洞的,床上却放着一张纸,写着:


小朋友禄儿:

你说你要报答我,我还不知道我应当怎样的报答你呢!

你深夜的呻吟,使我想起了许多的往事。头一件就是我的母亲,她的爱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新荡漾起来。我这十几年来,错认了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

你送给我那一篮花之先,我母亲已经先来了。她带了你的爱来感动我。我必不忘记你的花和你的爱,也请你不要忘了,你的花和你的爱,是借着你朋友的母亲带了来的!

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它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

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再见!再见!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我们永远是牵连着呵!

何彬草

“他送给我的那一篮花儿呢?”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儿,呆呆的望着天上。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何彬是个冷心肠的青年”是很突兀的一句断语,作者借此表明此时的何彬是一个空虚苦闷的青年,为后文人物的内心变化作了铺垫。
B.全文谋篇布局很见匠心,比如何彬要调到别的局了,聊聊数语交代,便起到推波助澜、引发下面一系列故事情节的作用。
C.看到禄儿的留言后,“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情景交融,艺术地展现了人物心灵上的深刻变化。
D.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如“梦乡中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月光,星光”等,表达情感直接、强烈。
2.文中划线部分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何彬先认为人与人之间“与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后来却写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我们永远是牵连着呵”的话,是什么使他发生了如此转变?请简要分析。
2020-07-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用算盘珠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年轻人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的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矬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钢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一样,无不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当老锁匠要向他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不用钥匙应该也能把这些锁都解开。”年轻人略带质疑地说。

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解锁的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能解得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这些锁,您就把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法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老锁匠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根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吵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他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想到此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几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很怀疑老锁匠开锁的技术,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然后轻轻地把钢丝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环境的描写,展示了这个江边小镇风光秀美、历史悠久的特点,揭示了老锁匠的生存状态。
B.对于年轻人提出想要参观锁铺的请求,老锁匠脸上之所以露出“一丝尴尬”,是因为他的锁铺尘封已久,不好示人。
C.小说设计老锁匠制的锁全被年轻人打开这一情节,意在说明老锁匠制的锁质量不高,揭示他生意不好的原因。
D.小说的细节描写颇为传神,如老锁匠“淡淡一笑”“淡然笑”“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都精准表现出其心理。
2.作者在文末特意介绍新锁的样式,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安排了两个开锁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0-07-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3.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天是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采来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的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有一次她俯视着那个影子,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水下游过的小青蛇。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他十七岁时娶了祖母,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的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地挂在房梁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雨天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站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地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着呢。”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量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把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祖母的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 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 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簇枫叶般的火苗来。

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的声音吗? ”母亲的声音打着战。“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那东西滚过火堆,滚过父母的身边,停在我的脚下。那是祖母的金锁。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对待生死的达观。
B.小说注重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C.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代表着祖父;祖父让贩米船上的人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及爱情的忠贞。
D.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被藏在二胡之中等情节都具有深意。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祖母的季节”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0-07-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拨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键,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⑪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⑫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⑬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余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⑭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⑮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⑯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⑰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⑱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夜里有人捎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⑲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⑳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邓有米插嘴说:“还希望我们几个都能从代课教师早点转成正式教师。”

张英才的情绪被这句话破坏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小节描绘太阳落山“无可奈何”,“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寓情于景,展现出界岭这样偏远地界的自然风光,也蕴含着难以回避的苦涩。
B.小说中张英才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曲子欢快些才好听,并且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都不理睬,明显表现出对新来者的排斥。
C.节选结尾处邓有米插嘴希望都能早点转成正式教师,由关心学生转移到对自身处境的关切,破坏了神圣感,不合时宜,但表达了心声,点出了几位教师内心的隐痛。
D.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一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笔触细腻。“乡教育站”、“代课教师”等词语很有年代感。
2.请以余校长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既写到降国旗的场景,又写到升国旗的场景,请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