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漳的前世今生

彭程

在鄂西北南漳县,我走入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辖下的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发源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周王室封熊绎为楚子,都城荆山丹阳,据考证地点就在今天的县城外不远。几代之后,随着部族实力加强,开始不断开疆拓土,逐步灭掉了周边的多个诸侯国,数百年间,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这样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作为后世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筚路蓝缕”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

战国群雄逐鹿,楚国最终还是被更为强大的秦国翦灭。一条流经县境的百里长渠,见证了秦楚之间的争逐征战。南漳之行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武安镇谢家台,这里就是长渠的渠首。长渠又称白起渠,以当时秦国最高军事首领白起的名字命名,他率大军攻打百里之外的楚国鄢郢,久攻不下,便在此处的蛮河河段上筑坝挖渠,引水破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时光移易,曾经戕害无数生灵的军事工程,在此后世代中变成了一条效益良好的灌渠,造福流域内一代代的百姓。干戈化为玉帛,历史又一次显现了其吊诡之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就是整修恢复白起渠,让自晚清以来逐渐荒废的古渠重新焕发了活力。就在几年前,它还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时值仲夏,南方炽热的阳光喷洒下来,汗流浃背。停下脚步稍作歇息,手扶在身边墙垛粗糙坚硬的条石上,目光投向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峰。青翠蓊郁的坡面仿佛一面巨大的屏风,又在下方幽深清澈的河水中投下倒影,绿意沉沉,望上去心中似乎骤然被注入了一丝清凉。

这个地方,是一个叫作春秋寨的古寨。崇山峻岭,地势险峻,让南漳拥有多达上千座古山寨,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为一体。春秋寨据称最早筑建于楚国时代,现存遗址为明清时当地山民为躲避战乱重建,主体结构保存尚好,有一百五十多间石头房屋,城门、碉楼、祠堂、居室、瞭望台等依次排列,清晰可辨。寨子依鲤鱼山山脊走势迂回而建,呈条形布局,长约一公里,一面临山,三面被茅坪河环绕,从高处寨墙垛口探头俯瞰,但见断崖陡立,绝壁如削,令人胆寒。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如此逼仄的空间中,却有两间石屋被作为学堂,大约分别相当于初级班和提高班,教老幼寨民乡亲识字习文,通书达礼。可见在至为艰苦的境遇中,文化和伦理在人们心中也一直占据着极其崇高的位置。

隔着一道茅坪河,对面山巅处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关公塑像。相传三国时关羽曾经在这里苦读《春秋》,春秋寨名由此得来。这个中国民间最为知名的战神的名字,将我的思绪向后推进了数百年,历史的眉目更为清晰。

襄阳这一带,是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而南漳可以说是三国故事的源头。在县城外不远的玉溪山下,一个地方叫作水镜庄,名士司马徽当年就在此隐居和讲学。他向前来拜访的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弟子诸葛亮和庞统,称许两人为“伏龙”和“凤雏”。得到良材辅佐,刘备羽翼日渐丰满,终于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如今的水镜庄遗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背倚一面数仞高的陡壁,浓荫匝地,流水潺潺,清幽绝尘。庭院内分布着荐贤堂、水镜祠、三国故事碑廊等汉代建筑风格的景点,附会着史书里的种种记载。

我们一行是在高铁南漳站开通的第三天,从北京乘车来到这里的。从燕赵北地到荆楚南国,仅仅用了五个小时,这是三国时代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

几天中不间断的行走,让有关变化的感受变得具体而寻常。头一天,在春秋寨所在地的东巩镇,我们参观了一个占地约三百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温室大棚中,一截截大小尺寸相同的椴木菌棒,被整齐地排列好,层层叠叠摞放在一个个木架上,鳞次栉比,横平竖直,仿佛一垄垄的庄稼。距此不远,是这家菌业公司的加工车间,所生产的干制香菇、干制黑木耳、食用菌酱等,大部分都外销东南亚。主人端出烘烤的香菇请大家品尝,拈起一颗投进嘴里,酥脆可口,香味浓郁醇厚。

如果不是听人介绍,我们无法想象,眼前秀丽恬静的田园景色,曾经千疮百孔,创痕累累。这里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曾经长期作为镇上的支柱产业。很多年中,裸露的矿坑仿佛是一张张漆黑的大口,吞噬了周边的山林农田。近年来,生态环保理念的大力践行,催生了食用菌种植等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好处,以真切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颠扑不灭的理念。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左传》的记载交代楚国立国的历史,是为了表现楚国虽环境恶劣,但历史悠久、百姓坚韧,同时解释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B.白起渠由战争工具变成造福百姓的灌渠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叙述隐含作者对南漳摆脱过去艰辛、创造美好生活的欣喜。
C.春秋寨虽逼仄仍建有学堂,寨名由关羽在此读《春秋》而来,这表明南漳是个在困苦中仍尊崇文化伦理、文化香火绵延不绝的地方。
D.文章对春秋寨和水镜庄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展现了这两处遗址或险峻雄奇或清幽深沉的自然风貌,凸显了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
2.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体现了哪些语言特色?请加以分析。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中“前世”“今生”各自的含意。
2023-02-16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秋天

陈年喜

我曾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时间,在顺义区李天路,在朝阳区管庄至金盏乡温榆河的漫长城郊线上,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

2015年夏天的某个下午,天气异常燥热,我百无聊赖地坐在老家门前的核桃树下纳凉。这是一棵衰老的核桃树,已多年很少结果,但枝叶在夏季里依然茂盛。头顶的树杈上有一只蝉,它叫一阵,停一阵,毫无规律地停停歇歇。这时,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姑娘,在确认了身份后,她告诉我,她们团队受四川卫视之托,将制作一档大型诗歌文化节目,邀请我参与创作录制,有酬。

半个月前,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我刚接受了颈椎手术。十六年的矿山爆破生涯,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金属矿石经过我的手,水一样漫出洞口,漫向大工业时代,没想到它们其中的某块,在炼石成钢后又折返回来,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此时,我戴着颈托,疼痛沉重,希望与绝望游走于身体的每一个晨昏。孩子在镇中学读书,爱人每天在庄稼林里忙碌,家庭的收入戛然而止,除了接受邀请,我还能干什么呢?虽然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陌生得让人害怕的城市与题目。

节目正式录制时,已经是庄稼遍熟的深秋时节,我到北京那天,是农历九月十八。

如果以长安街为中心,顺义区李天路离北京中心还很远,这里是靠近首都机场的城郊。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被安排住在这里的一家宾馆里,这里成为此后我们一群人生活、进出的大本营。以后去往录制节目现场时,无数次经过最近的某个公交站,无数次看到匆匆进出的人流、车辆,聚合离分。北京的秋天显然比商洛山在色谱上深一度。马路边长长的两排杨树,叶子正在赶赴深黄,有风无风,都会落下一阵子。北京的底色是灰蒙蒙的,天地一色,甚至包括人群和建筑,而金黄的杨树,为它们添上了一抹亮色。

节目的内容是诗人创作诗歌,由搭档的歌手谱曲演唱,同台竞演,优胜末汰。每期六组,加上一个闯擂组,也就是七组人马竞秀。我的搭档是上海人,他早已成名演唱江湖。

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虽然我已有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对于适合谱曲和演唱的诗歌形式与内容却是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每首作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半点儿从头再来的余地。毕竟是比赛,谁也不愿被比下去。

我开始了广泛地聆听,从美声到摇滚,从京剧到昆曲,汪峰、杨宏基、于魁智、董湘昆,一首一首地听。总之,每创作出一首诗歌,都要听一百多首歌曲与戏曲,希望从中找到启示与灵感,希望在竞演中给人以惊艳。后来证明,这仅是我个人的设想,个人的一厢情愿。因为谱什么样的曲,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决定权在另一个人身上。

我的搭档很忙,在他经纪人的策划安排下,全国各地飞,一场演出接着一场。我们无法见面和交流,他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演唱会上。有时候到了录音棚开录,他还迟迟赶不到。我像在进行一场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单独应试。

秋天越来越深了,每天早晨,杨树叶子在地上都是密密一层。翻过燕山长城的北风吹过来,驱赶着它们。飞驰的车轮从它们身上轧过,它们像浪一样荡起落下,又依然完好,汽车产生巨大的风速,仅仅使它们分开又合拢。每天清洁工的扫帚把它们归拢、堆积起来,拉走。

我习惯一个人在宾馆外的马路上走。长长的沥青道路,大部分时间空寂无人。不知它们哪里来,哪里终,感觉它们永无尽头。我知道,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真是奇怪,节目中我所有的诗歌竟都是秋天的主题,秋天的孤独,秋天的哀愁,命运在秋天的来路与去处。

我经历过长白山的秋天,喀什叶尔羌河流的秋天,北漠包头的秋天,唯独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也常常被它震撼。北京的秋天是宏大的,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气象,它宏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河边的一株草,大到天上的云,它们是浑然的、同步的,那么纯粹,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它与这片土地数千年金戈铁马的沧桑同色调、同重量,也同速度。总是让人感觉它的色彩、它的命运,就是整个北方的历史与命运。北京的秋天几乎没有雨,每天都是晴天,没有霾的时候,天空也蓝得通透。

我喜欢北京的落日,在远远的天边,它慢慢向北方的山尖落下去,那余晖异常纯冽,比它在东方升起时要壮烈得多。它们落下去了,把一缕缕余焰留存在云彩的边上。这块土地上,多少历史云烟,多少王朝与梦想曾经如此不甘地谢幕过?

我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诗人,从秋天一直竞演到冬季结束。他们的名字和身世我差不多都忘了,像我写下的那十四首歌词。

他们大概也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说自己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引出下文,行文严谨。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作用,核桃树、蝉的形象暗示着事情的发生,同时也烘托了自己的心情。
C.“我的搭档很忙”,经常“全国各地飞”,作者明褒暗贬,对“搭档”的我行我素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D.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里一路过关斩将,竞演取胜,创造了艺术上的辉煌。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我百无聊赖”的心理,也照应了下文自己接受手术的内容。
B.“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讲述自己遭遇病痛的不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乐观积极的艺术形象。
C.“有酬”独立成句具有强调意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俗气和敢于自我剖白的可贵精神,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
D.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纯乎描写北平秋景相比,本文写北京秋天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上。
3.“我”为什么要写“北京的秋天”?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4.有评论者认为陈年喜常会将诗行嵌入叙述,让诗与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秦腔

杨焕亭

老实说,父亲不通音律,也不懂得秦腔的板路。他的唱秦腔,严格来说是说秦腔。

在我刚刚认得方块字的时候,就记得家里收藏着当时单价只有二三分钱,由长安书店出版的秦腔折子戏剧本。有一本《打镇台》,封面上的主角剧照,怒目横眉,大气凛然,引得我少年男儿想入非非,梦想着将来当一名演员,穿靴戴蟒,在舞台上摆来走去,该是多么风光;憧憬着有一天公堂高坐,明镜高悬,为民除害,该是何等痛快,由此而平添了对父亲的爱戴。

听祖父说,父亲只念过几天私塾,这似乎与我那曾经有着200亩地,槽里拴着骡子马,在村里也算得上殷实之家的家境不大相符。然而,问题是在祖父或者曾祖父的脑袋里,三十六行,庄稼为王,念书总不能当饭吃。偏我父亲有着经营家业的天赋,早早地担起了带领我的几位叔父创业的重担。夏日里,骄阳炎炎,在齐人高的玉米地里除草灌水,煞是寂寞,于是,就靠吟唱“陈世美秦香莲结为丝络”排遣单调和无聊。

在我长到六岁的时候,席卷中国农村的农业合作化潮流把我的故乡卷进了它滔天的漩涡。在那次热热闹闹庆祝合作社成立的社员大会上,他被选为饲养员。饲养室就在我们老屋对面的一家门房里,由夜半更深披衣顶寒,为一头白犍牛添草加料,到彻夜听几十头骡子马演唱食草奏鸣曲,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躺在暖暖的炕上唱《辕门斩子》,唱《打镇台》,唱《五典坡》,在秦腔的音韵中度过漫漫长夜。他唱戏的咬字带着浓重的土著的色彩,是完全从戏台上,从自乐班的高喉大嗓中承继下来的声腔。唱《打镇台》中的“三年六料不收割”时,总是要读成“三年陆料不收割”,把杨彦昭“羞得臣满脸红”念成“满俭红”。我在一旁躺着觉得好笑,晃着小脑袋问父亲为什么把“六”念成“陆”,把“脸”念成“俭”。他拍着我的头,半带训斥半是笑地说:“老辈人就这样念,定娃子就这样念。”

“定娃子是谁?“

我的好奇多问,往往引出许多关于秦腔的故事。定娃子是家乡一带戏班子的名角。他的须生远近闻名,父老乡亲看他的戏常常挤成人山人海,三九天汗流浃背,不过那是早年的事情,是淹没在岁月长河中的久远的声音,是留在黄土地颗粒中的依稀残梦。从我记事起,却没有看到过他扎靠戴盔的舞台身影。代之而起的是一位叫曹云清的女人,到饲养室来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常常喜形于色地与父亲对话:“街里有戏,看去不?”

“啥戏?”

“《铡美案》”

“谁演的?”

“曹云清。”

“看么!”

我便有机会跟着大人们,踩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数着天幕上眨着眼睛的星星,听他们绘声绘色地叙说“为看曹云清,做贼挖窟窿”的趣事,走五里地到镇上的露天剧场经受一番惊天动地的拥挤。

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忽然便发现自己借助于父亲的肩膀成为一个巨人,视野分外地宽阔,觉得父亲男子汉的肩膀是那样的顶天立地。直到我的女儿开始坐在我的肩膀看社火的时候,那腿如铅一样的酸沉,那头上淌着的晶莹的汗水,那女儿如我儿时一样欢叫时——才体味出其间深刻的内涵。

看完戏,已是深夜,我的瞌睡也不期而至,趴在父亲的背上做起了烂漫、离奇而又费解的梦。醒来时,就听见父亲哼着韩琦在《杀庙》一场中的唱词:“陈世美做事欺了天,我和她结的什么怨。”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记忆力的惊人,竟然把父亲朝朝暮暮吟唱的戏词背下来了。有一天,父亲就着油灯看《辕门斩子》的戏文,他每唱上一句,我便接着说出了下一句。然而,在我自鸣得意的时候,父亲的读戏终止了,他不算苍老的眸子里布满了忧郁,久久地望着我,长长地叹息,然后就是给我掖被窝,说一声“睡觉”。吹灭了灯。

从土窗上透射进来的月光悄悄地洒在牲口圈里,形成一个个圆的、方的光点。骡马脖子上的铃铛伴随着食草的节奏,在夜色中响成温柔的小夜曲,从远方深巷传来此起彼伏的犬吠。我翻动着赤裸的身子无法入睡,猜不透父亲那双眸子里蕴含的味道,也读不懂那长长的叹息背后的内容。

读懂父亲的忧郁和叹息,是在几年以后,我已上了小学三年级。

我的同桌叫驴驴子,自小跟着村里自乐班唱戏,他有本《下河东》的剧本,每日早读时间,上面放着课本,桌斗里却放着戏文。我亦被他弄得心猿意马,竟然把剧中主人公赵匡胤的唱段全部背诵了下来。那些日子,我的脑海里整天跃动着舞台上打打杀杀的场面。先生在上面讲多位数乘除法,我的心却飞到教室外的戏楼上。不知不觉间,先生的教鞭打在了头上。最可怕的还是放寒假的时候,我的通知书上第一次出现了数学不及格的纪录,偏爱我的父亲看着那刺眼的评语,②脸立时挂上冰霜,揉起鞋底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古人说,勤有功,戏无益,你个没出息的东西。”母亲虽然也为我的不争气而掉泪,毕竟怜子的柔肠使她拉着父亲的胳膊:“娃知道错就行了,你怎还真打呀?”

我借机从父亲的腋窝里逃了出来,惊弓之鸟般地跑到村外的碾坊里,直到日色将暮,才在母亲悠长的呼唤下,战战兢兢地回到家里。

除夕夜,父亲破例地没有再用二六板唱秦腔,而话题却是围绕着我唱戏展开的。父亲这一晚不断自责自己,说是不该带我到饲养室去睡,说是学唱戏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只有念好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说是他在河岸居住的老王那里算过卦,杨家念书的希望就在我的身上……这也许是父亲最清楚的表达了自己对唱戏的看法。他不知道,他曾经向我津津乐道的孔圣人也是一个吹鼓手,然而,父亲的真诚和坦率,对于我寄予的厚望着实感动了我。那个假期,我竟然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多位数乘除法。

自告别童梦之后,我再也没见到父亲念那些只有二三分线的剧本。为了自己的儿子,将自己的唯一的情趣憋在心底,这需要多么大的自制力。然而,我以为,秦腔之于他,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他心底的旋律从来也没有中断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却只念过几天私塾,这一方面是由于长辈有着以农为本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天赋不在于此。
B.父亲对于秦腔有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他在饲养室唱戏、带着我乡间跋涉去看戏等经历,让我不知不觉间受到熏染并爱上秦腔。
C.当我对戏文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时,父亲的眼里却“布满了忧郁”,他虽然对我学戏有所期许,却也担心我因此荒废了学业。
D.父亲认为“学唱戏”会被人瞧不起,却不知“孔圣人也是一个吹鼓手”,作者以此嘲笑父亲的浅陋并表达对父亲看法的绝不认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夜听几十头骡子马演唱食草奏鸣曲”一句,借奏鸣曲来比喻骡子马的咀嚼声,表明饲养员工作辛苦却仍有浪漫情怀。
B.年轻人邀约父亲看戏时与父亲一问一答的对话,简洁明快地描摹出二人兴奋急切的情态,侧面烘托了曹云清的名角影响力。
C.文末“我再也没见到父亲念那些只有二三分钱的剧本”,与开篇写家中收藏形成对比,凸显了父亲为我做出的隐忍和牺牲。
D.本文以时间为序,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父亲有情趣、重情怀、有担当的一生,字里行间传达出对父亲的深切感动和由衷敬意。
3.文中两处画线句语言特色鲜明,请从艺术手法及效果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4.结尾说“然而,我以为,秦腔之于他,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他心底的旋律从来也没有中断过”,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意味,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丰子恺

去年十一月中,我被暴寇所逼,和你分手,离石门湾,经杭州,到桐庐小住。后来暴寇逼杭州,我又离桐庐经衢州、常山、上饶、南昌,到萍乡小住。其间两个多月,一直不得你的消息,我非常挂念。直到今年二月九日,上海裘梦痕写信来,说新闻报上登着:石门湾缘缘堂于一月初全部被毁。垂耗传来,全家为你悼惜。我已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你伸冤。现在离开你的忌辰已有百日,想你死后,一定有知。故今展虔具清香一支,为尔祷祝,并为此文告你在天之灵:你本来是灵的存在。中华民国十五年,我同弘一法师住在江湾永义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纸上写许多我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阔,拿起来的都是“缘”字,就给你命名曰“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你写一横额,付九华堂装裱,挂在江湾的租房里。这是你的灵的存在的开始。后来我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你都跟着我走,犹似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

到了中华民国廿二年春,我方才给你赋形,在我的故乡石门湾的梅纱弄里,我的老屋的后面,建造高楼三楹,于是你就堕地。弘一法师所写的横额太小,我另请马一浮先生为你题名。马先生给你写三个大字,并在后面题一首偈。

我同你相处虽然只有五年,这五年的生活,真足够使我回想:春天,两株重瓣桃戴了满头的花,在你的门前站岗。门内朱栏映着粉墙,蔷薇衬着绿叶。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着,檐下的铁马丁东地唱着。堂前有呢喃的燕语,窗中传出弄剪刀的声音。这一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远不忘。夏天,红了的樱桃与绿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强烈的对比,向人暗示无常的至理。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一层画意。垂帘外时见参差的人影,秋千架上常有和乐的笑语。门前刚才挑过一担新市水蜜桃,又挑来了一担桐乡醉李。堂前喊一声开西瓜了!霎时间楼上楼下走出来许多兄弟姊妹。傍晚来一个客人,芭蕉荫下立刻摆起小酌的座位。这一种欢喜畅快的生活,使我永远不忘。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冬天,南向的高楼中一天到晚晒着太阳。温暖的炭炉里不断地煎着茶汤。我们全家一来人坐在太阳里吃冬舂米饭,吃到后来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着许多晒干的芋头,屋角里摆着两三缸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的晚上,孩子们陪着我写作到夜深,常在火炉里煨些年糕,洋灶上煮些鸡蛋来充冬夜的饥肠。这一种湿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远不忘。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

我犹记得我同你诀别的最后的一夜,那是十一月十五日,我在南沈浜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我们在乡间望见它们从海边飞来,到达石门湾市空,从容地飞下,公然地投弹。幸而全市已空,他们的炸弹全是白费的。因此,我们白天不敢出市。到了晚上,大家出去搬取东西。这一天我同了你的小主人陈宝,黑夜出市,回家取书,同时就是和你诀别。我装好两网篮书,已是十一点钟,肚里略有些饥。开开橱门,发现其中一包花生和半瓶玫瑰烧酒,就拿到堂西的书室里放在酒桌子上,两人共食。我用花生下酒,她吃花生相陪。我发现她嚼花生米的声音特别清晰而响亮,各隆,各隆,各陛……好像市心里演戏的鼓声。我的酒杯放到桌子上,也夏然地振响,满间屋子发出回声。这使我感到环境的静寂,绝对的静寂,死一般的静寂,为我生以来所未有。我们在你的楼上的正寝中睡了半夜。天色黎明,即起身入乡,恐怕敌机一早就来。我出门的时候,回头一看,朱栏映着粉墙,摆桃傍着岜蕉,二十多肩玻璃窗紧紧地关闭着,在黎明中反射出惨淡的光辉。我在心中对你告别:缘缘堂,再会吧!我们将来再见!谁知这一瞬间正是我们的永诀,我们永远不得再见了!

我今谨告你在天之灵,我们现在虽然不得再见,但这是暂时的,将来我们必有更光荣的因聚。因为你不是暴敌的侵略的炮火所摧残的,或是我们的神圣抗战的反攻的炮火所焚毁的。倘属前者,你的在天之灵一定同我一样地愤慨,翘盼着最后的胜利为你复仇,决不会悲哀失望的。倘属后者,你的在天之灵一定同我一样地毫不介意;料想你被焚时一定蓦地成空,让神圣的抗战军安然通过,替你去报仇,也决不会悲哀失望的。不但不会悲哀失望,我又觉得非常光荣。因为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我们为欲歼灭暴敌,以维持世界人类的和平幸福,我们不惜焦土。你做了焦土抗战的先锋,这真是何花等光荣的事。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久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

1938年(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写作缘由和缘缘堂命名、赋形的过程,称缘缘堂是“灵的存在”,为全文奠定痛惜、悲愤的感情基调。
B.日寇的飞机“从容地飞下,公然地投弹”,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毫无抗战意志,揭示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
C.作者写与缘缘堂诀别的最后一夜中女儿陈宝嚼花生米的声音,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出当时环境的死一般的静寂。
D.文章用“你”称呼缘缘堂,拉近了作者与缘缘堂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呼告抒情,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2.文章第三段写缘缘堂的春夏秋冬,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自成风格。请从选材、语言、情感三个方面简要赏析本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灯塔去

沈念

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让人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在岛上的日子,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然后坐在防波堤上看海。暮色渐渐笼罩时,还能看到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直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风卷着海浪,拍打着海岸。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这样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

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就像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

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们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肯干活,就不会空手而归。

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并成立社区,38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有一次遭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安全的。

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宁,拥有力量。

水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光明日报》20231211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老冯的母亲考虑到上岛工作补贴多,便将老冯的户籍迁到了永兴岛。
B.老冯任社区书记时,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关心居民的人身安全,这表现了他善良,负责任的品质。
C.政府在永兴岛上投建了两排安置房,给在岛上落户的渔民零租金居住,这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体现。
D.条件的简陋及生活的艰难激发了渔民们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他们得以在海岛生存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岛的特色建筑物和植物、海获以及渔民的真实生活,使文章呈现较为典型的海岛风情。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船遇到风浪时的惊险,突出了灯塔对于渔民的重要作用。
C.文章将“我”在海岛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老冯扎根海岛的人生经历交织穿插,使结构富于变化,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D.本文和史铁生《我与地坛》都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既充满真实的情感,又包含理性的思考。
3.到永兴岛后,渔民老冯的心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灯塔”,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不变·改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2024-02-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

胡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之神垂青于我,我会走进理想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与焦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了。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最近半年更是很少回家。但有一天,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只勉强点点头。

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甚至把我甩得老远。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支起了自行车,站在河边的草丛里。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呈现出一片开阔的沙滩,砂石遍地,一片戈壁滩的模样。对岸是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树林里去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烧炭一般炽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弹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地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显得吃力,却步履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而去。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钻进了那一片树林,但我还有一段距离。我不能不佩服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凉爽,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一样,脚板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儿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把青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我脚板底下顿时有一股清凉闪电一般掠过,灼伤的疼痛感也一下子消失了一般。过了一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刨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摘河边地上的花生后,遗留在地里,被雨水冲到河滩里来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蛇皮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花生米,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捡了一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洗净,剥开,悠闲地吃着,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说再去找个地方蹭蹭。我们骑上自行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下来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颗果子,又大又亮,引人垂涎,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我不怕高,不怕难,决心要把它摘下来,于是脱下鞋子,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也就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啊。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看去,父亲的手里竟然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一棵合适你摘的高度。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上班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上小鱼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是捉鱼的高手,过去常常在这河里捉鱼捉得上瘾,也经常满载而归,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偶尔回家来,也很少下河捉鱼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地方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偏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汉……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水里的砂石成了琥珀中的标本;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一副恬然自适的模样……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看看吧,你的。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痴得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得走再远一些,就像这条河,追求无止境啊!

我的泪潸然而下。我突然明白,我刚刚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夏天。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让我终身受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因担心高考落榜而“失眠”“饭量迅速减少”“瘦得皮包骨头”等,这为后文父亲带“我”出游作了铺垫,也为父亲对“我”“改造”的效果蓄势。
B.“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树林里的风无比的凉爽和舒适;“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水的澄澈之美。
C.该撒网时父亲却偏不撒网,坚持“往上游走”,接下来对桑树、老槐、藤草、沟汊、螃蟹等景物的描写,反衬了“我”的焦虑,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味道。
D.结尾“那是父亲给予我的夏天”一句字面上违背逻辑,却富有深刻的意蕴,表明父亲给予“我”的教益充盈了整个夏天,这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夏天。
2.文中父亲第一次带“我”出游,经历了踩沙烫脚、品尝花生、摘果子等三件事,结合当时“我”的实际境况,说说这三件事分别给了“我”怎样不同的教益。
3.这篇文章在情节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1-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青的草叶

(孙震)

花儿已经开得相当尽兴,相当热烈的时候,我的梦境里却常常只是一片纯情无涯的绿。我知道,38年前那个盛夏的热风,掠过惠特曼那些极具个性的葳蕤草叶们,无可阻挡地又追上来了。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在图书馆、书店里浸泡得实在惬意。当年的书店,实行开架售书。置身书架前,可以随意取阅。读不完的书,第二天可以继续,只要记住中止过的页码。当然,书店说不上欢迎站成一棵树“揩油”读书的我,但我确实没有遭受过拒读的驱逐。我尽可安心地站读,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时时涌动着一个念头:有钱了的时候,一定把自己喜爱的书都抱回家去。

有钱的日子总也不来,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时候,我尤为钟情于诗,凡是搜捡到的诗集,我几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剥了。在吸吮过了为数不算少的诗集之后,隐隐总有点不过瘾的缺憾。那时我说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觉诗人本应一泻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块形式过多地拘禁着了。诗人,难道正被一种什么流行病感染着吗?

然而,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与众不同。他的诗与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如同来来去去无须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风。我端详着扉页上惠特曼的画像,他那满脸满腮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样芜蔓的胡子,和宽沿帽下那对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雾障的眼睛,就满有理由地想:只有这样的汉子,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斧头之歌》等犹如排山倒海的波涛,滚滚而来。我捧着这本题名为《草叶集选》的书,当时是真正体验到“爱不释手”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释”也得“释”,当一眼看清此书封底1元l角的定价,就乖乖把它放回书架上了,我身上1分钱也没有。   

从没读过一天书的母亲,倒是很能体谅儿子爱书的痴心。当我委婉地向她诉说了自己的喜爱之后,她沉吟片刻,还是把钱1分不多地给了我。母亲没说一句为难的话,但我知道这1元1角钱,在她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当年,人均月生活费不足8元才能吃救济啊。

我记不清那天是怎么高兴地跑过海沿那条路的,反正一进书店就去书架上取《草叶集选》。可是,交书款时却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还是少了1角钱。收书款的其实也还是那售书的女子。整个暑期,我几乎很少听她说话,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静静地或站或坐在书架前。看她这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莲花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她有我应该呼之为大姐姐的年龄,见我浑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l角钱,便轻轻地说:“书你拿去吧,那1毛钱我垫上。”

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机蓬勃的、散发着浓郁的野味儿的草叶,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昏。当我偶然对母亲说及买书少钱,书店那位女子代为垫付的事时,母亲便以为我犯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过失。她立即掏出1角钱,要我去书店还账。“她一天才能挣几个1毛呀。1毛就是一顿饭钱呢。”母亲说。我赶到书店时,却没有见到那位女子,再去,还是没有。那绿地圆白点的短衫不见了,书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风云突变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如一片草叶,飘忽难定的。

好长一段时间,我还到书店去寻找,忧郁的眼睛倒是见过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我那时懂事不多,却知道是不可随便向不相识者打听人的,何况打听的又不知姓什名谁。

38年过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女子。欠她的那1角钱,以及远远不是钱所能涵盖的珍贵东西,看来是永远难以偿还了。

惠特曼那些个性独具的草叶们,常年摇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草会“一岁一枯荣”,惠特曼的草叶们不会。它们永远鲜活,蓬勃着不枯的绿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句,使用通感手法,形象写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
B.母亲在得知售书员为“我”垫付书款后,催“我”去还钱。此时售书员已不知去向,这一情节暗写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C.本文通过回忆引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及渴求,详写了买《草叶诗集》时母亲、女店员对自己的理解与帮助。
D.书店是“我”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我”认识了惠特曼及其诗歌,获得了远远不是钱能涵盖的最珍贵的东西。
2.文中有两处写到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请分析其作用。
3.本文题为“常青的草叶”,结合文本谈谈其所包含的意蕴。
2023-09-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错把异乡当故乡

苏童

选择南京作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

十八岁离开家乡以前,我所去过的最远的一个城市就是南京,那是一次比较特别的旅行,不是为了游览,不是为了探亲,当时有来自全省的数百名中学生聚集在建邺路上的党校招待所里,参加一个大规模的中学生作文竞赛,那次竞赛我名落孙山。

记得在返回苏州之前我们一大群人停留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忽然发现玄武湖就在眼前,不知是谁第一个跑到了湖边,我们纷纷尾随过去,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在湖边开始洗手,一大群中学生沿着湖岸一字排开,大家都把手伸进湖水里,很认真地洗了一回手。我至今仍然记得那群蹲在湖边洗手的少男少女的样子与笑声,二十年过去以后所有人手上的玄武湖水已经了无印痕,而我却在无意之中把那捧湖水融进了我的未来。当年那群等待回家的苏州中学生中,也许只有我一个人日后留在了玄武湖边。

选择南京作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不大不小,不要繁华喧闹也不要沉闷闭塞,不要住在父母的怀抱里但也不要离他们太远,这种人无须拥有自己的花园却希望他居住的城市风景如画,这种人希望自己智商超群精明强干却希望别人纯朴憨厚关心他人,我大概就是这种人,所以在我二十二岁那年我自愿成为一个南京人,至今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南京人,越做越有滋味。

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了普遍的埋怨,南京几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地方。许多城市是绿化城市,但南京街道上的华盖似的梧桐却无与伦比(南京人溺爱这些树因而原谅了春天树上飘下的茸毛,春天你可以看见许多骑自行车的人在头上、身上拍打那些茸毛,脸上的表情却无怨无恨)。许多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值得本地人骄傲的风景区,外地人去了就褒贬不一,但是南京的中山陵是一种王尊地位。当你登临中山陵最高处极目四眺,方圆数里之内一片林海,你会发现这个城市之美不同凡响,紫金山与长江不再是什么天然屏障,它们使南京永远受到了山水的孕育。东郊的林海则是一只巨大的绿色的枕头,每天夜里它对着太平门耳语一声,睡吧,南京,南京就睡了;每天早晨它对着中山门说,醒来吧,南京,南京就醒来了。

六朝古都的睡眠不会太长,南京醒来了,在从前帝王们的车马经过的地方,南京人的自行车匆匆而过。在新街口一带的工地上,打桩机根本不顾明孝陵下太子妃的幽魂对噪声有何看法,一心要为建设新南京而发出它的狂叫。在城南的某条古老的小巷里,某个老妇拎着一只古老的马桶走过古老的秦淮河,但是她已经不能随手在河里倒马桶,她必须把它倒在公共厕所的化粪池里——南京虽然还没有消灭马桶,但是就连上海都还没有消灭马桶呢,南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着急不是南京人的性格,虽然南京人说话听上去显得很着急。这几年人人都想发财,南京人也想得慌,但是他们因为不着急,许多事就比别的地方慢半拍。当南京人来到深圳海口淘金时,那里已经人满为患,他们就回来了。当南京人发现别人生产假货劣货大发其财时,他们伤心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南京人是发不了这种大财的,他们于是就想发小财。他们想还是回家做盐水鸭,反正南京人吃盐水鸭吃不够,即使卖不掉也没关系,反正自己也吃不够。

南京人也符合我对人群的理想,所以我在南京一直生活得自得其乐。今年夏天的某一天,忽然游性大发,想到在南京这么多年,许多朋友嘴里的幽美之地还没去过,就携妻子女儿往东郊而去。因为不是假日,游人寥寥,一家人从藏书阁小径进入百年树荫,一路探幽至灵谷寺,途中不闻人声但闻鸟语流泉,心中便有一种奇异的甜蜜感觉,好像这个地方是自己家的,好像是自己向自己炫耀了一件宝物,结果自己很满足,也很幸福。

也许这很自然,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便会在一草一木之间看见他的幸福。多少人现在生活在别处,在一个远离他生命起源的地方生活着,生活得没有乡愁,没有哀愁,生活得如此满足,古人所谓“错把异乡当故乡”的词句大概也就源于此处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写学生们在玄武湖很认真地洗了一回手,这一场景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文写作者选择南京而居作铺垫。
B.作者在文中选取了南京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比如对中山陵的描写,既写出了南京的自然风光秀丽,又突出其历史底蕴。
C.古老的马桶是南京古老历史文明的遗留,马桶的逐渐消失表明南京的历史文明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消失于在城市文明中。
D.文章语言自然,在生活化的表达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在平易中展现文采。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赏析。
3.“选择南京作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京作为居留地符合作者哪些理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