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喷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
D.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E.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4.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3-09-03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站之忆

肖复兴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有110年历史的天津北站将要停用了。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昔日那熟悉的“轰隆隆’的声响。

我是北京人,但是,天津北站同样融入我难忘的青春记忆。1974年初春,我从北大荒插队调回北京当中学老师,路过天津,就是从北站下的火车。我在北大荒恋爱,结识的女友是天津知青,我下车去看看她的家人,那是我第一次去她家,也是第一次到北站。清晨的北站,笼罩在薄雾蒙蒙中,老旧的站台,木板的廊桥,交叉的铁轨,迷离的信号灯,让我不知今夕何夕。那一刻,北站铭刻了我的青春。

没想到,北站竟然和我命中相连,紧密不舍,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我常常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在北站下车,北站成为我一个熟悉的朋友,从我27岁到39岁,伴随我走过那么长的光阴。很长一段时间,那种小小硬卡片的北京站和天津北站往返火车票,我积攒下厚厚一摞。

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我的女友从北大荒到天津大学读书,毕业后我们结婚,生下了孩子,因为她在天津工作,我们一直分居京津两地,我便常到天津去看望她和孩子。那时,她家住在北站附近,从北站下车,穿过昆纬路不远就到。每一次火车缓缓驶进站,老远就能看见宁园的湖水和假山,还有那高高的水塔,就知道北站要到了,一看到熟悉的站台,会感到格外亲切。有时候,爱人抱着孩子进车站来接我,更会有一种家到了的感觉。他们娘儿俩和站台融合在一起的身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北站和宁园,北站和他们娘儿俩,北站和我,这十二年的光阴,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宁园是北站漂亮的后花园,他们娘儿俩是北站流动的情感,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北站的主角。每次从那里下了火车,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灿烂的阳光下,凄迷的月色中,或是雨里雪里,都让我的心中涌起一种亲近的感觉,觉得这位亲人在不动声色中默默地迎接我。

和谐号开通之后,我有了更便捷的通勤方式,不用再去北站坐慢车了。于是,我打算再最后坐一次北站的列车。

我早已没有了1974年初至北站时“不知今夕何夕”的陌生,快要进站了,闭上眼睛,耳畔传来了熟悉的“轰隆隆……”接着是“哐当当……”最后是“呲……”这些声响,是北站的列车在跟我告别。我竟恍惚听到了“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我不仅是在和北站告别,也在和过去的岁月告别。

一晃不觉它已经老了,作为生命力象征的车站功能停止了,只能作为回忆中的标本火车博物馆使用了,心里总是一阵惘然。

据史料记载,天津北站史建于1903年,初命名为新开河火车站,后曾更名为天津城火车站、天津新站。1910年,京奉铁路与津浦铁路在天津新站举行联轨典礼。1912年,津浦线全线通车后,更名为天津总站。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天津遭日军占领,日军占领天津后,火车站在1938年更名为天津北站,之后名称沿用至今。

它不仅是自然形成的百年老站,也是一列满载了人们情感的老火车。

得知不少天津人去北站赶乘最后一班火车,乘不上火车的人,买到最后的站台票,哪怕只是进去看看站台照张相也好,那种情景和心情,真的让人感动。

想起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荆其敏先生,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许多城市中著名的情事结点多是自然形成并逐渐成为传统的,美好的亲密空间必然都有其良好的环境因素,建筑师要关注这种人类情感的需求,创造优美的城市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我觉得天津北站就属于这样的建筑物,属于这样一个“城市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

将北站作为火车博物馆,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最好博物馆不要只是死的,让站台空荡荡地陈列在那里,只放置一些旧列车。记得前两年去美国,在费城附近有个叫新希望(NewHope)的小镇,那里有个很老的火车站,早就废弃不用了,成了博物馆。不过,它是座活的博物馆。候车厅、售票的小木房和老月台、信号灯,一保存着。老的铁轨,纵横交错,也都还在。老式的蒸汽机火车头,还停在那里。定时还会有一列这样的火车头拉着几节老式车厢,从火车站驶出或驶进。司机会拉响清脆的汽笛,火车头会喷吐出袅袅白烟车轮撞击铁轨的隆隆声如雷一样滚过。只要买上一张火车票,就可以坐上去,在小镇转上半圈,体验一下蒸汽机时代老式火车的味道。这已经成为到小镇游玩必不可少的观光项目。我之所以回忆北站,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期待着未来的北站也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体验,继续承载我们的回忆。

毕竟,北站列车那“轰隆隆”的声响,不仅是列车的心跳,也是我和乘客们的心跳,更是那个时代的心跳。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标题“北站之忆”,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充满了怀旧色彩。
B.本文引用天津大学荆其敏教授的话,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C.得知北站将停止运营,人们争相买票坐最后一班车,表现了人们对北站深厚的情感,北站已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物。
D.这篇散文融合记叙、抒情和描写,语言平实又饱含深情,通过对比展现北站今昔的变化。
E.文章写到了北站的历史,不仅表现了北站的古老,也使全文更有历史感,同时隐含了作者对北站停运的反对。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北站。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如何理解结尾段,试分析其作用。
2023-01-05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渭水遇

苏沧桑

后来,我在地图上找过那条小河的名字,没有找到。再后来,我问到了那条小河的名字叫大南川。它来自群山,清澈而湍急,在甘肃渭源县罗家磨村与212国道甘川段之间奋力跃动,像一个踽踽独行的少年。

从海拔3000米的高处下来,路过罗家磨村,我遇见了大南川河,遇见了河边的一幅画。

她毛衣的大红色彩,在绿水青山间显得有点突兀,仔细看,又觉得好看。她坐在高出河滩十米、石块垒砌成的路基上,低头在绣着什么,土红色的皮肤,花白的头发梳成两条小辫子挂在胸前。我站在河滩上仰望她,看到了她身后的蓝天,杨树,已经枯萎的一丛丛党参,低矮的砖房,砖房前趴着一辆灰扑扑的蓝色轿车。她静静地坐着,身旁呼啸而过一辆辆急转弯的车。她那么土,那么静,公路那么新,车那么快,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她的手里是一只鞋垫,绣的是一幅熊猫竹子图,粉色底,绿色竹子,黑白熊猫,上面还有一个字。我由衷地说,你绣得真好看啊,是你自己画的吗?

通过不太通顺的交谈,我得知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从来没有走出去过。公路对面的砖瓦房,是他们的家,颜色暗的,是老房子,颜色亮的,是新盖的,屋檐的每个角度都嵌着一个字,小轿车是邻居家的。他们家有十几亩地,种庄稼,也种党参之类的药材。收入不算高,但日子越来越好了。她的儿子盖房子时摔下来没了,女儿嫁到了外面,她和老伴带着十二岁的孙子,一心把他培养好,送到县城里读书。她说这些时一直笑着,露出好像还没发育完整的小小的短短的牙齿。

她的老伴和两个老邻居也穿过马路走过来。他们问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在城里看到了什么好看的,眼神里充满真诚的好奇。于是,在午后的昏昏欲睡里,我向他们描述了我刚刚看到的渭源。

我在八米高的秦长城上,看到了绵延不绝、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梯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田野。积淀着厚重而灿烂文明的渭水流域上,最古老的长城蜿蜒起伏,每隔一里有一小烽燧,每隔十里有一大烽燧。此刻,我没有看到烽烟,碧蓝的天空下,麦子和油菜籽丰收在望,一个农人在长城下的梯田里,将一大捆油菜秆收拢,驮下山去。我们跟随他来到山下,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看到了一千个甚至更多的碌碡,像在炫耀它们曾经经历的一场场丰收。而在关于粮食的陈列馆里,我拍下了一张张不忍卒读的老照片,饥荒年代饿得皮包骨,甚至活活饿死的人。不忍看,又一张张删去。它们像石碾子一样,在我心里来回碾压,碾出了道道血痕。我摸着比南方大好几倍的粮车,闻到把手的皱褶之间残留的粮食的香味,紧皱的心才渐渐舒展。

在渭水的源头鸟鼠山,我被另一种异香牵住了脚步,那是一大片我从未见过的紫红色花朵,散发着童年记忆里的香味。我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富贵的花,没有牡丹芍药玫瑰,只有野花。我一个人在花丛边坐了很久,这野花的香,多么微小,此刻于我,是最母性的,最故乡的。如同渭水之源,弹丸之地流出的三股清泉,绽放出一条渭河,汇入滔滔黄河,绽放出华夏璀璨的文明之花。

坐在罗家磨村口的河滩上,我和四个老人交流着互相听不太懂的话,晕乎乎的我根本不知道向他们描述了一些什么样的画面,正在我陷入某一段回忆时,她突然站起身来,说,我家里有绣好的鞋垫,我送你,我送你。她转身就往马路对面走。

我继续向她的丈夫和两个老邻居描述我刚去过的渭源县城,它和很多我走过的县城很像,甚至与我东海之滨的老家很像,很古老,也很鲜亮,热气腾腾的。不一样的是食物。这里有我最爱吃的土豆,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土豆,无愧于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称号,圆圆的匀称的土豆种子,被高科技工厂里的人们当成孩子般精心培育。这里有我最爱闻的当归,母亲常用来煲羊肉汤给我们养胃,煲出来的汤带着一点点甜。这里到处都是党参、贝母、柴胡、甘草等药材,我想,在某地的某一家店铺里,一定摆有代替他们走出大山的党参。

我最忘不了的,是深夜在回民朋友家里吃羊肉、看星空。一路泥泞抵达一个山谷深处时,快夜里十点了,又饿又累,炕桌上的油饼、馒头、凉拌菜、酥油茶什么的很快落肚,主人提醒我们别吃那么快,还有更好吃的。然后,老人和孩子们轮番端上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泥状的羊肉筏子等等。坐在炕上吃累了,就站起来吃,吃饱了就爬下炕,到院子里看星空。微微的高原反应让我产生轻微的眩晕,渭源,真像一个世外桃源啊,看到的、吃到的、喝到的,以及遇到的人,都有着泥土的气质,那么实在,那么淳厚。我感觉这里离天空特别近,离世界特别远。

他们听我语无伦次的描绘,并不惊奇,只是呵呵呵笑。我想,我其实是描述给自己听的。

一双粉色底的鞋垫,递到了我面前,是她自己画的牡丹样子,花了三天才绣好。河滩那一边,同伴们在招呼着上车出发了。

我说怎么办呢,我什么都没有带,包也在车上,我拿什么送你呢?

她咧开嘴,露出一口小碎牙,笑道,哎呀呀,不要不要,是我要送你的。

我的心泛起当归汤落肚般浓浓的暖意。她为什么送我呢?只因为我是远方的客人,和她闲聊了几句,赞美了她?还是与生俱来的淳朴热情?

匆匆说了再见,应该永远不会再见了。回到车上,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包里,迅速抽出一张一百元,下车朝他们飞奔过去。

她不收,我塞到她衣兜里,她掏出来硬塞给我。我说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意,你买鞋垫坯子也要花钱的呀。塞她老伴手里,也将纸币一次次塞回我手里。这一次,我将钱一把塞到她衣兜里,转身就跑。她追了几步,哇啦哇啦在我身后叫,脸上是笑着的,露着小小的短短的牙齿,红红的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个少女。

回到车上,当地朋友说,在这里,谈恋爱时,姑娘都会送小伙鞋垫。女人们一辈子都乐意给心爱的人做鞋垫。

他们一生拥抱土地,拥抱苦难,拥抱自己,也毫无防备地拥抱外面的世界,对未知的世界充满莫名的热爱。她从未走出过大山,但爱在她生命里的比重,一点都不比我们的少,即使对素昧平生的外人也毫不吝啬。他们脸上永远是生动的而非麻木的表情,随时准备笑,准备问候,或回应问候。

后来,我一回想起渭源这个地名,就会想起一条清澈而湍急的小河,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有关她的画面:她将汗水和豌豆种子一起撒进土里;她扎着小辫扛着锄头去收割党参;她揭开锅盖,新麦馍馍的热气打湿了她短短的睫毛;她穿着大红毛衣,坐在石块垒成的路基上,在绿水青山间,一针一线地绣着老伴的粉色鞋垫。多么土气,多么美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甘肃渭源县罗家磨村大南川河边偶遇的一段往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B.作者偶遇“河边的一幅画”,这幅“画”色彩丰富、浓烈,在作者看来,配色虽然突兀土气,但却有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作者写渭水源头的野花香,写盛产的党参、当归,是为了和自己的童年、家乡联系,借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D.文中多次出现的“粉色底的鞋垫”,不仅成为文章的线索,而且还含蓄地展示出以“她”为代表的渭源人对生活的态度。
2.作者向罗家磨村的村民讲他看到的渭源,描述了哪些内容?请分条概括。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它们像石碾子一样,在我心里来回碾压,碾出了道道血痕。
(2)我感觉这里离天空特别近,离世界特别远。
4.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5.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2022-12-1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