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抒情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闻槐花香

高国才

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

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撸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

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

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撸槐花。

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

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儿,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

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

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

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魏文帝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

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

《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

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

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盖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扯过”“撸下”“塞到”等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采食的急切和槐花的香甜。
B.第⑨段列举了大量对槐颇多偏爱的历史文人墨客,表现出作者对槐花、槐树的深厚情感。
C.第⑩段写槐与“怀”谐音,漂泊的游子找槐树寻根问祖,槐树成为人们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
D.第⑫段详写槐为“虚星之精”、有去病通神的功用等内容,突出了槐的功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来描写母亲做槐花苦累的过程,有序展开,创设了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B.第⑥段中写“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的内容,通过侧面描写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
C.第⑦段从视觉、嗅觉、味觉几个方面来描写槐花苦累,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苦累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
D.第⑨段引用有关槐花的诗词,不仅写出了槐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
3.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标题“又闻槐花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乡村荷意多

罗光成

八月的四连村,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心的荷。

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关键词,让人在盛夏的江南大地上,能够心神静然,流连忘返,荡漾诗心,遥作分享。四连的荷,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相互映照。

水,是荷的原乡,更是荷的舞台,择水而生的天下之荷,在千万年与水的心融神会中,早已出蜕成一方水土的最美代言。可我在想,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大而阔者何其多,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怎么就没能如此让我怦然心动呢!真正的理由,在我敲击键盘的此刻,仿佛有了瞬间的顿悟。这都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

往昔所见的那些荷,沿着或顺着水面,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在水面上铺开而去。它们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矜持,含蓄,而又隐隐约约有些许自我高洁的孤芳自赏。它们虽也仰望天空,但天空是天空,它们是它们,之间看不出气息的交流;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但依然是一副从时空隧道那头就开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卷做派。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在我与它相逢对视的一刹,它就秒抓了我的心,又仿佛我的心早就在等待被它秒抓。它们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吹开的裙袂;盛开的花是迎宾的笑脸;待放的菡萏是豆蔻的美髻,是举向天空的青春的旗帜,更是追梦的画笔。初成的莲蓬,可爱地歪着小小的脑袋,纷纷挤近我的鼻尖,那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热切而礼貌地静待着我对它们说些什么;而那豆蔻美髻的“画笔”,似乎也正凝神屏息,静待着把我的即兴演说书写到广袤的天宇去。四连的荷,你这是怎样的一种仪仗与礼数,怎样的一种隆重与用情!你与我从外在的风貌到精神的气度,完全处在了相互平视中的对等,你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叫“物我两忘”的词语——你就是我,我成为了你。你占据了整个视野,强大的气场震撼人心,犹如屏蔽了声音的潮流,席卷而来,一切都成为你的友好,一切都与你有着藕断丝连。太阳,是为你开启的追光;天空,是为你铺开的画布;大地,是为你而在的舞台护坡;那远远的、仿佛顺着天边站立的大树,是为你传递讯息的中继,它们多么像你忠实的好兄弟,它们为你和那些来自远方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让所有的美好,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

我拍下一张照片,写道:倾听世界,成长未来。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我拍下又一张照片,写道:理想,总是有方向的。照片上是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一时间,朋友圈里,点赞像咕嘟嘟的开水,沸腾不止……自带气场与魅力的四连的荷,还有我对四连荷的理解与参悟,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的时空,一路畅行,一路爆棚。是的,你看那成排成片、高过我们的头顶、向着天空飞举的“画笔”,它们是荷的初始,荷的希望。它们那不旁逸斜出、明朗向上、胸怀明确的方向、一心努力奔跑进步的样子,多像一个个天天向上的小小好少年!

两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大伞紧贴着荷花,一时竟看不出阴凉是出自大伞,还是出自荷叶。坐在长凳上的叫刘友芳,蹲在地上的叫张谊琴,问答中,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刘友芳伸直臂膊,前后左右,点画一圈,又看向张谊琴,“她是我家嫂子,在开发区上班,今天休假,来帮我忙的。”

从前年开始,刘友芳流转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种荷是条好路子。她种的这种荷,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藕,效益主要在莲子,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现在进入忙季,她请了三五个本村民工,“每天光卖莲子的收入,就有万把块钱。”刘友芳说,“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家家穷,村外的姑娘不肯来,村里的姑娘都外嫁,外面说起我们村子都是直摇头。不过,现在好了。”刘友芳抬起头,脸上泛起自豪的红晕,“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扶贫扶志,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子,哪一样也不比别处差,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村外的好姑娘,也一个一个,比赛似地嫁到我们村了。”一直蹲着剥莲蓬的张谊琴,抽空抬起头,狠狠嗔了刘友芳一眼,嘴角挂着笑意,又手不停歇地低头剥莲蓬去了。

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带着四连的心跳,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的故事,漫天抒写。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行走天地间,必须确定目标,不畏浮尘,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负造物,乘风攀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了对四连荷的情感态度,并对其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倍加赞赏,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将往昔所见之荷与四连的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连的荷走出书斋、跳出羁绊、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C.作者在朋友圈分享的四连荷照片及所配之词,既展现了荷的优美姿态,又凸显出四连荷内在的精神风貌。
D.文章在叙述与描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抒情性,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文题为《八月乡村荷意多》,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笔下“荷意”的多重意蕴。
3.文章用较多笔墨记叙与刘友芳的交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15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