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抒情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团圆往事

吕 红

中秋月圆,银光尽洒。亦可谓: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将至,人在忙碌应付大小诸事的同时,思绪也变得纷繁起来。身居海外,与中秋有关的唐诗宋词,往事今事,于不眠之夜骤然涌上心头……

孩提时,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中秋是在一个名叫曾杨的小朋友家里。依稀记得,明月照窗,我、她还有她的父母、祖母,团团围坐着,一边赏月聊天,一边咀嚼果仁月饼、五香瓜子以及酸酸甜甜的葡萄干,感觉新鲜而有趣。

还有一年中秋,驱车前往木兰山庄参加报刊年会。在山顶端,近近地望明月,深切领略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秋意。蓦然想起那女中豪杰花木兰,体味远古之境。“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古人有云: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无论写作,无论旅行,都像是一段段既美好愉悦又辛苦跋涉的旅程。翻开那些精彩的篇章,几乎每位海外作家都从千山之外而来。从青涩年华到繁花盛放,从短暂的相聚到永久的别离。因那荒芜岁月最长久的坚持,也因内心最深切的爱恋,终以文字流传在浩瀚的记忆之海,镌刻在时间和生命之舟。

犹记那年秋季,作协组织长篇小说笔会,本人有幸同十多位文友远离闹市,聚集汉阳工人疗养院,近乎封闭式地创作达数十日。

月圆时分,推开写作的负重,薄衫长裙,信步园中,巧遇几位文友、文学老师。

穿过残荷满塘的通幽曲径,来到澄澈浩淼的湖边。只见明月悬空、水天浑然、山峦隐约,全笼罩在透明的薄雾中。蛙不鸣鱼不跃,风停水息,仿佛一切都处于凝止状态,凝在那片静谧而旷远的溶溶月色下。面对冥冥蒙蒙恍如仙境的绝妙景致,几位口才极佳、文笔一流的诗人才子,竟是一时说不出话来。沉吟片刻,不知谁轻轻发一句感叹: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才感觉人类的语言是多么贫乏。

又是一度中秋。相约伊利诺,万里迢迢,异国相聚,满腹话语如滔滔洪水开闸。其中一位说:“走啊,去中餐馆品家乡菜去!”于是呼呼啦啦地就直奔当地最好的解馋之处。却不料,佳肴美味勾起了更多乡思离绪、对未来的隐忧以及对自由追寻的渴望,千丝万缕地缠绕。餐后,三三两两,沿着湖边木质的露台漫步,但见月儿圆圆,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映照出人影憧憧。为了缓释郁结的乡愁,友人乐呵呵地说:“碰到南墙再回头嘛。”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中秋,在闻名遐迩的拉斯韦加斯度过。看那来自五洲四海的逾百位文学朋友欢聚一堂,共享一轮皓月,与文友携手去欣赏音乐喷泉,心潮起伏。

无论海内外,都会在同一时间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共庆佳节。月饼味道差不多,包装形式各异。华人传统深厚,根植于心。据说,从前中秋节并非什么名头响亮的节日,被人重视始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倡导,文人雅士,饮酒吟诗,民间推波助澜,才逐渐有了这样一个中秋赏月的风气。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一次八月十五之后,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士大夫们赏月。还欲修筑百丈高台,与杨贵妃一起登高望月。高台还没搭好就闹起了“安史之乱”——最终落得“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凄凉心境,再无赏月的情致。不过民间赏月之风,却未受到影响,还给中秋节起了个好名字——团圆节。经过离乱之后,人们合家团圆的期盼更为强烈。

从圣弗朗西斯科到上海,横跨一个太平洋,时空距离似乎随着高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短,但那些绝美的诗篇,仍聊以慰藉旅途漫漫。当空皓月烟云渺渺兮——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功成不退皆殒身。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中秋节前夕,有一次去兵团采风。此行的高潮是歌唱、赋诗朗诵与饮酒祝愿。作家的才情令人钦佩,他们的真诚令人感动……这些怀揣着梦想、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兵团人后代,心灵美如和田玉。月圆之夜,酒逢知己千杯少,奔放的性情融合了醇酒的发酵,海外作家们微醉了。

飞机航班上,看世界浓缩在一方屏幕,千山万水简化为纵横交错的航班线路,感慨不已。

而今世界成了地球村,华人走到哪都忘不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忘不了中华民族传情达意的节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木兰山庄、汉阳工人疗养院到伊利诺、拉斯韦加斯再到兵团,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地理名词,而是作为中国传统佳节的见证,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B.文章既写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又写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已成为地球村,意在告诉读者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不会改变。
C.“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表现了旅居海外的作家身上积极向上的品质,这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形成对比,有利于丰富海外作家的形象。
D.本文文笔自由灵活,看似结构散漫,实则精神贯通,各片段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文章题目为“团圆往事”,却插入了一段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文章具有一定的诗化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2021-05-02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树苗所体现出来的韧劲、沧桑与执着,给了我在嘉峪关留下来的理由,从此之后我慢慢地在爱上了这个北方城市。
B.野麻湾的西瓜、嘉峪关酿皮激发了我的潜意识,让我认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嘉峪关的味蕾之中,已经与嘉峪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C.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妹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侧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D.我之所以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2.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3.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2021-03-1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榜,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
C.第⑦段,借助想象的力量,不经意的点染,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特点,选择典型事物从不同侧面渲染、刻画,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2.请写出本文依次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各有何特点?
3.《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