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1 题号:129192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团圆往事

吕 红

中秋月圆,银光尽洒。亦可谓: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将至,人在忙碌应付大小诸事的同时,思绪也变得纷繁起来。身居海外,与中秋有关的唐诗宋词,往事今事,于不眠之夜骤然涌上心头……

孩提时,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中秋是在一个名叫曾杨的小朋友家里。依稀记得,明月照窗,我、她还有她的父母、祖母,团团围坐着,一边赏月聊天,一边咀嚼果仁月饼、五香瓜子以及酸酸甜甜的葡萄干,感觉新鲜而有趣。

还有一年中秋,驱车前往木兰山庄参加报刊年会。在山顶端,近近地望明月,深切领略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秋意。蓦然想起那女中豪杰花木兰,体味远古之境。“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古人有云: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无论写作,无论旅行,都像是一段段既美好愉悦又辛苦跋涉的旅程。翻开那些精彩的篇章,几乎每位海外作家都从千山之外而来。从青涩年华到繁花盛放,从短暂的相聚到永久的别离。因那荒芜岁月最长久的坚持,也因内心最深切的爱恋,终以文字流传在浩瀚的记忆之海,镌刻在时间和生命之舟。

犹记那年秋季,作协组织长篇小说笔会,本人有幸同十多位文友远离闹市,聚集汉阳工人疗养院,近乎封闭式地创作达数十日。

月圆时分,推开写作的负重,薄衫长裙,信步园中,巧遇几位文友、文学老师。

穿过残荷满塘的通幽曲径,来到澄澈浩淼的湖边。只见明月悬空、水天浑然、山峦隐约,全笼罩在透明的薄雾中。蛙不鸣鱼不跃,风停水息,仿佛一切都处于凝止状态,凝在那片静谧而旷远的溶溶月色下。面对冥冥蒙蒙恍如仙境的绝妙景致,几位口才极佳、文笔一流的诗人才子,竟是一时说不出话来。沉吟片刻,不知谁轻轻发一句感叹: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才感觉人类的语言是多么贫乏。

又是一度中秋。相约伊利诺,万里迢迢,异国相聚,满腹话语如滔滔洪水开闸。其中一位说:“走啊,去中餐馆品家乡菜去!”于是呼呼啦啦地就直奔当地最好的解馋之处。却不料,佳肴美味勾起了更多乡思离绪、对未来的隐忧以及对自由追寻的渴望,千丝万缕地缠绕。餐后,三三两两,沿着湖边木质的露台漫步,但见月儿圆圆,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映照出人影憧憧。为了缓释郁结的乡愁,友人乐呵呵地说:“碰到南墙再回头嘛。”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中秋,在闻名遐迩的拉斯韦加斯度过。看那来自五洲四海的逾百位文学朋友欢聚一堂,共享一轮皓月,与文友携手去欣赏音乐喷泉,心潮起伏。

无论海内外,都会在同一时间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共庆佳节。月饼味道差不多,包装形式各异。华人传统深厚,根植于心。据说,从前中秋节并非什么名头响亮的节日,被人重视始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倡导,文人雅士,饮酒吟诗,民间推波助澜,才逐渐有了这样一个中秋赏月的风气。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一次八月十五之后,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士大夫们赏月。还欲修筑百丈高台,与杨贵妃一起登高望月。高台还没搭好就闹起了“安史之乱”——最终落得“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凄凉心境,再无赏月的情致。不过民间赏月之风,却未受到影响,还给中秋节起了个好名字——团圆节。经过离乱之后,人们合家团圆的期盼更为强烈。

从圣弗朗西斯科到上海,横跨一个太平洋,时空距离似乎随着高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短,但那些绝美的诗篇,仍聊以慰藉旅途漫漫。当空皓月烟云渺渺兮——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功成不退皆殒身。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中秋节前夕,有一次去兵团采风。此行的高潮是歌唱、赋诗朗诵与饮酒祝愿。作家的才情令人钦佩,他们的真诚令人感动……这些怀揣着梦想、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兵团人后代,心灵美如和田玉。月圆之夜,酒逢知己千杯少,奔放的性情融合了醇酒的发酵,海外作家们微醉了。

飞机航班上,看世界浓缩在一方屏幕,千山万水简化为纵横交错的航班线路,感慨不已。

而今世界成了地球村,华人走到哪都忘不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忘不了中华民族传情达意的节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木兰山庄、汉阳工人疗养院到伊利诺、拉斯韦加斯再到兵团,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地理名词,而是作为中国传统佳节的见证,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B.文章既写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又写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已成为地球村,意在告诉读者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不会改变。
C.“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表现了旅居海外的作家身上积极向上的品质,这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形成对比,有利于丰富海外作家的形象。
D.本文文笔自由灵活,看似结构散漫,实则精神贯通,各片段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文章题目为“团圆往事”,却插入了一段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文章具有一定的诗化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节选)

徐可

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⑵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

⑶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

⑷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⑸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0000余件……

⑹王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历史,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⑺在前人留下的各种文献中,我们痛心地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夺的历史: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然后是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俄国人奥尔登堡,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盗走第263窟的壁画;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⑻如今,一些人把敦煌劫难的账算在王道士头上,指责他为敦煌的罪人。把一场民族灾难的责任算在一个小人物的头上,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实上,王道士曾经为保护敦煌文物而努力、奔走呼号过,可是没有得到任何响应;他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怎么支撑得起将倾的大厦

⑼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的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

⑽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同时,他还公开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录》,首次向国人公布了地处边远的敦煌无比重大的发现,以及痛失国宝的真实状况。

⑾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包括胡适、郑振铎、王国维、陈寅恪、王仁俊、蒋斧、刘师培等,都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来。更有罗振玉、刘半农、向达、王重民、姜亮夫、王庆菽、于道泉等,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遗书。

⑿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路子。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⒀1943年3月,常书鸿一行六人,历尽艰难困苦,来到荒凉的莫高窟,开始了艰难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工作。此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他,被国民政府聘任为刚刚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

⒁常书鸿他们面对的是一座破旧凋敝、毫无保护的莫高窟。风沙侵蚀,人为毁损,使这座艺术宝库日渐衰败。常书鸿带领仅有的十余名员工,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从无开始,开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调查、保护、临摹等工作。从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常书鸿在莫高窟默默工作和奋斗了五十年。他的生命的一大半都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他带领第一代敦煌人,为莫高窟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把他称为“敦煌守护神”。

⒂继常书鸿之后,他的继任者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带领一代代敦煌人,在保护敦煌和研究敦煌的道路上继续摸索前行。如今,莫高窟保护已经从常规保护转变为科学保护。由原敦煌艺术研究所发展而成的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由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提出的“数字敦煌”的概念,已经应用于敦煌文物保护的实践中。他们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从而为敦煌保护和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⒃不仅如此,敦煌人还做足了“敦煌文章”,用艺术的方法向世界生动展示敦煌文化。国内第一部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动漫片《敦煌传奇》,首次以动漫形式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继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之后的又一部艺术精品。已经推出的英语、韩语、日语和中文繁体等多种版本,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专家认为,它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⒄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⒅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镌”读juān,“镌刻”就是雕刻的意思。
B.锥心:“锥”读zhuī,“锥心”是指内心十分痛苦。
C.拍案而起:文中是指罗振玉等知识分子因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而非常愤慨。
D.筚路蓝缕:指常书鸿等人生活艰辛,创业时只能驾着木车,穿着破烂衣服。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
B.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
C.怎么支撑得起将倾的大厦
D.敦煌学已经回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⑵段写到了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以及“格外锥心”的感受,锥心的原因就在于从文献中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夺的历史。
B.第⑶段“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两个“合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道士王圆箓发现却没能保护敦煌文物的批判。
C.第⒁段结尾写到“人们把他称为‘敦煌守护神’”,表达了人们对常书鸿在莫高窟的保护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D.动漫片《敦煌传奇》的展映和推广,无论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上,都被专家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4.敦煌是一座小城市,但作者却以“大敦煌”为题,敦煌的“大”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5.本文以陈寅恪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开篇,有何用意?
2020-04-07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这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相连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乌镇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和动力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乌镇与西塘、周庄等江南水乡色调雷同,表达了作者对其风景的厌倦和对它沉厚悠远意蕴的偏爱。
B.作者由安渡坊的“舟楫文化长廊”,想到乌镇的兴衰与舟楫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出下文对舟楫的相关联想。
C.“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一句,饱含了作者对舟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巨大作用的赞美。
D.文章结尾一句,意在表明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乌镇舟船文化的喜爱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观看“舟楫文化长廊”时的独特感受。
B.作者写修船工匠面对木船逐渐消失这一现实的坦然态度,是为了反衬“有心的参观者”对曾经的舟楫的怀念。
C.文章借对茅盾先生雕塑的描写,由对乌镇之船历史与现状的叙述巧妙地过渡到对生命之船的思考,给人启迪。
D.文章内容丰富厚重,语言优美典雅,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熏陶。
3.文章的题目是“乌镇的船”,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写隋炀帝下扬州?
4.请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2021-01-26更新 | 2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子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回来又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一直转到十二点,祥子才找到叹口气的工夫。顾不得再想什么,他想睡觉。一进他那间屋,他心中一凉,又不困了。一间门房,开了两个门,中间隔着一层木板。张妈住一边,他住一边。屋中没有灯,靠街的墙上有个二尺来宽的小窗户,恰好在一支街灯底下,给屋里一点亮。屋里又潮又臭,地上的土有一个铜板厚,靠墙放着铺板,没有别的东西。他摸了摸床板,知道他要是把头放下,就得把脚蹬在墙上;把脚放平,就得半坐起来。想了半天,他把铺板往斜里拉好,这样两头对着屋角,他就可以把头放平,腿搭拉着点先将就一夜。

从门洞中把铺盖搬进来,马马虎虎的铺好,躺下了。腿悬空,不习惯,他睡不着。强闭上眼,安慰自己:睡吧,明天还得早起呢!什么罪都受过,何必单忍不了这个!

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象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撩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象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的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

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

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象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反复描写祥子在杨家的不顺心,但他基本都能自我安慰、自我化解,主要表现了祥子巨大的忍耐力,突出了祥子的性格特点。
B.他讨厌这群孩子,可他还得把他们当作少爷小姐看待,表现祥子为了讨几个赏钱委曲求全的内心,憨厚中透露着几分无奈。
C.祥子与杨家决裂时,一个“摔”的行为,摔出了祥子怒不可遏的刚直,摔出了祥子不甘受辱的尊严,摔出了祥子对旧社会的憎恶。
D.小说采用顺叙的叙事方法,描写了祥子在杨宅四天的经历,由不顺心,到忍耐,到凉到底,又到头要顶住房梁,最终愤然辞职。
2.画线句子描写祥子的住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021-03-18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