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溉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贲、育:古代勇士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2024-05-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
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败于赵,昌国君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予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故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卷三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厚受A位于先王B以成尊C轻弃D寡人E以快心F则掩邪G以救过H难得于君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指“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B.捐,指“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D.所以,指“用来……的”,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被赵国打败,乐间投奔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又怕乐间不肯听自己的心意,就派使者前去陈述想法,请乐间抉择。
B.燕王希望乐间能包涵他的不当之处,没想到乐间却公开加罪于他。于是燕王指出乐间作为臣子,也是没有尽到忠心的。
C.燕王认为,家庭不和睦,便把家里的矛盾宣扬出去,这是不符合一般常理的做法。而乐间此举,最终会使双方都受损伤。
D.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却不离开。有人建议他离开鲁国,而柳下惠认为,如果做法与常人一样,到哪儿都会被免职。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2)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柳谷,侯骑言:高昌王魏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成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追,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之。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成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农隙B讲武C习D威仪也E三年治F兵G辨H等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兹举矣”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及师次柳谷”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次”字含义不同。
C.“而识者是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忘战则民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出动大军进逼长安,唐太宗单骑独出与突厥隔河对峙,六军相继而至,颉利可汗被唐朝盛大的军容震慑,最终达成盟约后撤军。
B.侯君集革命讨伐骄横轻慢的高昌国,他拒绝了候骑和副将等人的建议,认为袭击参加葬礼的人非问罪之师所为,葬礼结束后他才进军平定高昌。
C.唐太宗要亲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劝阻,认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两京是国库重地,但目前财力空虚,有人可能会趁机在辽东生乱。
D.唐太宗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唐王朝虽然土地广阔,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穷兵默武,也不能休兵忘战,否则将难以保全国家和抵御贼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2024-03-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
B.去,文中指使某人离开,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的“去”意思不同。
C.适,文中指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西伯侯善养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离世,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二人认为伐纣不合道义,劝谏无果后饿死首阳山。
B.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积累仁德、修养品行的做法表示认可,但对二人饿死的结局感到很困惑,从而对所谓的“天道”产生了怀疑。
C.武王伐纣前分别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见,太公认为,以有道伐无道,以贤者伐不才,伐之有理。周公则不赞成伐纣,故惹怒武王。
D.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后,将原属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数返还,凭借这种不近财色、施行仁义的行为受到天下百姓的赞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既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
2024-03-2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赤峰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是以邹子重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倘亦有牛鼎之意乎?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受业子思A之门B人C道D既通E游事F齐宣王G宣王H不能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思是“在”,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当”含义相同。
B.连衡,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C.“是以邹子重于齐”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不轨,超越常规,不合法度。与现代汉语成语“图谋不轨”中的“不轨”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读《孟子》,读到君王追求功利的文字曾产生感慨,认为追求功利是祸乱的源头,孔子为了防备祸乱的源头,就很少提到功利。
B.邹忌生活在孟子之前,邹衍生活在孟子之后。邹忌和邹衍在当时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重用,而孟子却未能受到当时君王们的青睐。
C.邹衍看到当时的诸侯越来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政的现象,认为诸侯应该先整饬自己,再推行到百姓,于是开始著书立说。
D.司马迁在文中虽对邹衍有些批评的言论,但总体上还是以对他的赞颂为主,赞颂了他的仁政思想和学术才气以及高尚的人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
(2)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
5.从原文看,孟子为什么不受当时君王的重视?请简要回答。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又称关东。山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B.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因为古代国君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后来“社稷”就用作国家的代称。
C.“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举”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楚王分析当下形势:秦国最为忌恨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衰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
B.苏秦认为,如果楚王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一路下黔中,这样必然会引起楚都震动。
C.苏秦抨击连横策略,认为连横策略是割让诸侯的土地去讨好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不仅损失自己国家的领土,还帮助秦国侵略诸侯。
D.苏秦认为,那些主张合纵的说客和大臣们,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不莫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地 方 五 千 里 带 甲 百 万 车 千 乘 骑 万 匹 粟 支 十 年 此 霸 王 之 资
2023-08-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练习(十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输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B.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C.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D.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是赵顼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无褒贬。
B.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奏议”。
C.二帝三王指古代帝王。二帝是唐尧、虞舜,三王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D.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在唐代后期,往往可升任宰相,北宋其承唐制,仍掌制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强,文采斐然。他年少时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议论高奇,志向远大。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C.王安石执政不佳,遭到反对。两宫太后向皇帝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失掉民心;朱熹认为他的变法危害很大;韩琦直接反对他的变法。
D.王安石生活简朴,不修边幅。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的生活,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十分俭朴,有的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B.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B.表,《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采取按月记述,列为月表。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之为“黔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乙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C.甲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D.乙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
2023-08-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相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B.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C.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D.太史公认同“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023-08-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