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乐毅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于齐连兵南面而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D燕军E遂破骑劫于即墨F下G而转战H逐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诛,杀戮,夺去生命,与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词义不同。
D.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济西大败齐国后,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莒和即墨。
B.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田单散布谣言说齐国人害怕的只是乐毅打来,即墨就会被攻陷,而乐毅按兵不动是要称王。
C.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2024-03-27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遗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曲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天祥A受宋恩B为宰相C安事D二姓E愿赐之一死G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佑,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B.恨:遗憾,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意思相同。
C.固: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意思相同。
D.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024-03-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处不化A不听之势B而以C自行D欲名之E显F身G之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
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
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
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替他捡。
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
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育就不会被重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
(2)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2024-03-18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17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②士季:晋国的大夫,姓士,名会,字季。③大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这里指晋国太史董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三A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F近焉G请H以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写明晋灵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来表现他的贪婪、荒唐与残暴。
B.赵盾和士季询问原因后心中忧虑,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讲明理由后先进行劝谏。
C.赵盾看到饿病的灵辄,给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给了一筐饭和肉装进袋子。
D.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对这一记录给予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患之,使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5.文中描写了魔、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
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
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
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2024-03-13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4-03-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注】掎摭:jǐ zhí指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的“谪”“拜”“贬”“授”均有此意。
B.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
C.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
D.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B.华阴:作为县名,因在“五岳”中的西岳华山的北麓而得名。阴:是指山的南面。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是指李白在翰林院中曾任供奉一职,其主要任务是宴饮陪侍皇帝并写应和诗文聊以娱乐。
D.辟: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有难,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5.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1-2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自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上怒甚,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
B.授,指授予官职。古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拜、征、辟、除等。
C.驿,本义指驿马,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公文或官员来往使用的马,后也指驿站。此处义指后者。
D.赠,基本义是把东西无条件地送给别人,在此处特指“死后追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就是孤儿,但学习非常刻苦,不需别人奖励。参加进士考期间,在公卿之间投递文章,连前任宰相郑余庆都为他宣扬美名。
B.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而获升迁。他奉诏撰写《平淮西碑文》,却被李愬的妻子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而遭磨掉。
C.《进学解》显示出韩愈才高八斗的文学素养,含蓄地引导那些遭受排挤贬官的友人。
D.韩愈品性通达,与人交往,不因对方地位变化而改变。他显贵之后每与好友张籍论文赋诗,依然和往常一样。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024-01-1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