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不舍,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将其蔬,此谁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乃弃其蔬,而立槁死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狭而不深,行者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为人不祥。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适至而止矣。

(节选自《新序·杂事七》)

材料二:

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诗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荡荡乎!其易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刿也,温乎!其仁厚之光大也,超乎!其有以于世也。诗曰: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商容尝执羽龠,冯于马徒,欲以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及武王克殷,立为天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

【注】①磏:磨练。②羽龠:一种舞具和乐器。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盛德A而卑B虚C己D以受人E旁行F不流G应物H而不穷
2.下列对文中的加点字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意为“诱惑”,与《师说》“惑而不从师”句中的“惑”词义不同。
B.特,意为“特异、独特”,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词义不同。
C.殊,意为“不同”,与《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中的“殊”词义相同。
D.伐,意为讨伐,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后秦师伐赵”句中的“伐”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焦性格刚烈,自视清高,但器量狭小,因不堪子路的批驳之语而死于洛水之上,着实令人惋惜。
B.子贡认为,鲍焦脚下的土地,采摘的野蔬都是君王所有,非难世道、指责君主就不该踏上君王的土地,因为人不可能真正和这个世界划清界限。
C.对鲍焦槁死的评价,反映出君子的“主善”之心,告诫世人既要处理好自身的心志问题,又要重视为人行事格局的修养。
D.同为对德行人格的持守,世人对鲍焦和商容的评价却不同。对鲍焦,认为他既令人感叹又令人惋惜;对商容,认为他是真正的君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
(2)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
2024-05-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普初以吏道闻,寡学术,上(宋太祖)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上性严重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显德中,从周世宗平淮甸,或谮上于世宗曰:赵某下寿州,私所载凡数车,皆重货也。世宗遣使验之尽发笼箧唯书数千卷无他物。世宗亟召上,谕曰:卿方为朕作将帅,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何用书为?上顿首曰: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世宗曰:善!庚寅,上亲试制科举人姜涉等于紫云楼下,从容谓陶谷等曰: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论前代帝王得失,日晡乃罢。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材料二:

太祖将改年号,谓宰臣等曰:须求古来未尝有者。宰臣以乾德为请。三年正月平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太祖因阅奁具,得鉴,背字云:乾德四年铸。大惊曰:安得四年铸此鉴?以出示宰相,皆不能对。乃召学士陶谷、窦仪问之,仪曰:蜀主曾有此号,鉴必蜀中所得。太祖大喜曰:作宰相须是读书人。自是大重儒臣矣。

太祖时,赵普为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钱王俶方遣使书及海物十瓶于普,置在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令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太祖晚年,好读书,尝曰:尧舜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哉?盖有意措刑矣。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按照字母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世宗遣A使B验之C尽D发E笼箧F唯书数千G卷H无他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指及、达到,与《陈情表》“逮奉圣朝”中的“逮”词义不同。
B.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是选择特殊人才的不定期考试。
C.因,指接续,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词义不同。
D.致,指送达,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曾经跟随周世宗平定淮河流域,攻下寿州时,私下带回了好几车物品,有人得知后想要以此诬陷他,于是上书向周世宗言明此事。
B.太祖曾经对陶谷等人说,武则天作为一代女帝,虽然滥用刑罚,但终究没有杀狄仁杰,她之所以能够安稳治理国家,正是因为这一点。
C.太祖征求大臣意见后以“乾德”为年号,却在乾德三年正月时在宫中发现了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只有窦仪解开了谜团,便任命其为宰相。
D.宋太祖晚年时仍喜欢读书,他曾经为尧舜惩处四个犯罪的凶恶之人时只是将他们流放而感慨,认为近代以来的法律与之相比反而显得严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方为朕作将帅,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何用书为?
(2)置在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
2024-05-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4·宁夏·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佑。”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在横线上。
使之A而义也B桓公C宿义D须遗E冠F而后G行之H则是I桓公G行K义L非为M遗冠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
B.发,指打开,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2024-05-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全国甲乙卷通用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3.翻译下面课本中的文言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024-04-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已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
C.“见”通“现”,意思是“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也通“现”,意思是“出现”。
D.“攻”,在文中是“指责,抨击”的意思。韩愈的《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则是“研究,从事”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造使进京奏报以推贵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
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
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
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
(2)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
2024-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敏驳议曰:“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 议寝不省。敏复上疏曰:臣敏蒙恩,特见拔擢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诚不敢苟随众议。臣伏见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原其本意,皆欲禁民为非也。未晓《轻侮》之法将以何禁?必不能使不相轻侮,而更开相杀之路,执宪之吏复容其奸枉。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广令平议,天下幸甚。” 和帝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敏传》)

材料二: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明书禁令曰法,诛杀威罚曰刑。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者。

(节选自《傅子·法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特见拔擢[A]愚[B]心所不晓[C]迷[D]意所不解[E]诚[F]不敢苟[G]随众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与《劝学》“𫐓以为轮”的中“以为”用法不同。
B.《春秋》,儒家经典,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师说》中“六艺”之一。
C.敝,损害,与《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的“敝”含义不同。
D.从善,文中是追随善行的意思,与成语“从善如流”中的“从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被人侮辱后,儿子杀死侮辱者,结果受到宽大处理。这成为典型判例,朝廷据此要制定《轻悔法》。
B.张敏认为,虽然《春秋》认可为父报仇的行为,但法律并不会给为父报仇者减免刑罚,这是因为“相杀之路不可开”。
C.张敏关注现实,善于进谏,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进言,朝廷制定法律要以人为贵,权衡利弊,广开言路。
D.仲玄认为,在乱世中从善将少,君主不能以德化民,所以应“先礼而后刑”,在天下太平时,君主应“先刑而后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议寝不省。
(2)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
2024-04-08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乐毅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于齐连兵南面而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D燕军E遂破骑劫于即墨F下G而转战H逐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诛,杀戮,夺去生命,与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词义不同。
D.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济西大败齐国后,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莒和即墨。
B.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田单散布谣言说齐国人害怕的只是乐毅打来,即墨就会被攻陷,而乐毅按兵不动是要称王。
C.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2024-03-2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遗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曲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天祥A受宋恩B为宰相C安事D二姓E愿赐之一死G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佑,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B.恨:遗憾,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意思相同。
C.固: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意思相同。
D.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024-03-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处不化A不听之势B而以C自行D欲名之E显F身G之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
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
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
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替他捡。
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
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育就不会被重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
(2)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2024-03-18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17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