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亦坐收系郡邸狱。故廷尉监鲁国丙吉受诏治巫蛊狱,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皇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谓城胡组、淮阳郭征卿,令乳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日再省视。巫蛊事连岁不决,武帝疾,来往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武帝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曰:“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还。及组日满当去皇孙思慕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养月,乃遣组去。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吉闻史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丙吉奏记光曰:“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组日满A当去B皇孙C思慕D吉E以私钱雇F组令留G与郭征卿H并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一般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内,接纳,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内”字含义不同。
C.“复还”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令天下昭然知之”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同情在巫蛊之祸中无辜遭难的刘病已,对刘病已格外照顾,并挑选两个谨慎厚道的女囚徒,让她们哺养刘病已。
B.刘病已患了疾病,有好几次几乎性命不保,丙吉总是督促养育刘病已的乳母去请医喂药,丙吉对刘病已恩惠很深。
C.丙吉认为皇曾孙不应住在监狱之中,希望京兆尹接受刘病已却遭到拒绝,又把他交给史家抚养,后交由掖庭令抚养。
D.霍光与张安世上书朝廷,认为刘病已通晓儒家经术,很有才干,举止安详,性格平和,可立为皇位继承人,后刘病已被封为阳武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丙吉对刘病已有何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B.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C.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D.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如《商君列传》《刺客列传》。
C.“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D.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6-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全兵以深割赵,赵有亡形,而见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于楚。楚王曰:“诺。”昭奚恤曰:“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将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B.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C.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D.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割赵必深”与“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中的“深”字含义不同。
B.“昭奚恤不知也”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C.“请封于楚”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字含义不同。
D.“臣弑其主者”与“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孟子》)中的“弑”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邯郸之难,昭奚恤向楚王进言,劝楚王不要去援助赵国,应增强魏国实力,形成赵魏两国相斗而两败俱伤的局面。
B.景舍不赞同昭奚恤的看法,认为楚王可以派出少量兵力,虚张声势地援助赵国,以避免赵国转而与魏国合作谋楚。
C.江乙在楚王面前将昭奚恤暗讽为恶狗,实指昭奚恤不愿意楚王见自己的原因,是担心他收取魏国宝器的事情暴露。
D.江乙指出楚王只喜欢听好话而讨厌听坏话的危害,其最终的目的是想让楚王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
(2)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
2023-02-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今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骂霸先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北门,入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顗,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且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檄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曰:“今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馀亲党,一无所问。”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注: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B.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城:本是孙权依清凉山石壁所修建的一处军事要塞,后在广义上可作为南京别称。
B.戎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南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
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D.刺史:职官,“刺”指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汉成帝时改称州牧,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
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
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
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
(2)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
5.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击败权臣王僧辩,陈霸先出兵前做了哪些周密安排?
2022-1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集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如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咸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遭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李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B.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C.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D.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阁,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地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流人无以为行资”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D.“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李特赈济施舍,关心百姓。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安置了他们。
C.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位,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
(2)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5.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和李特采用的治民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故佚。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宓(fú)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纶:钓鱼的丝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B.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C.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D.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劳意思是当然劳累,“固”与《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固”字含义不同。
B.尧、舜,两人均为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后用尧、舜泛指圣人。
C.“务来贤人”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两句中的“来”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与“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治理单父,宓子贱依靠人才很轻松就把单父治理好了,而巫马期早出晚归,费尽力气,却没有把单父治理好。
B.孔子询问宓子贱是如何治理好单父的,宓子贱开头的回答没有让孔子满意,宓子贱最后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赞赏。
C.宓子贱到单父做官前,孔子和阳昼都给宓子贱很好的治理建议,孔子和阳昼都用了比喻但阳昼相对含蓄些。
D.本文对话描写的运用很成功,特别是孔子与宓子贱关于治理单父的对话,层层深入,把治理国家的境界展现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
(2)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
2022-08-1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志圣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B.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C.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D.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自汉代以来,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B.天子,古时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
C.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也可用来指自己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国不肯将其出产的良马交给汉使者,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携重金等前去请求换取;大宛国王与群臣商议,还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者。
B.李广利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率兵讨伐大宛国,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人在玉门关拦截,说有敢回乡的一律处斩。
C.鉴于第一次派出的兵力太少而败归,汉武帝又大量征调兵力攻打大宛国;贰师将军首先切断大宛城内的水源,使城内军民苦不堪言。
D.在汉军的围困之下,大宛国内发生分化,其贵族们杀了国王,并以愿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汉军在选良马、订盟约后,撤兵而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
(2)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
5.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兵攻打大宛国?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于頔入朝,悉以歌舞人内禁中,或言普宁公主取以献,皆頔嬖爱。居易以为不如归之,无令頔得归曲天子。奏凡十余上,益知名。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好畋游,献《续虞人箴》以讽。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别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B.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C.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D.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十二天干十地支”干支纪年法。
B.“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C.所谓“中国”,是星占学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D.黄钟、大吕属于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后世多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文中评价白居易“其贤哉”。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的“贤”。
2022-01-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