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起也A将亡B赖子存之C非起也D敢专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通“罹”,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B.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直译为“您”。
C.耻,以⋯⋯为耻,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不同。
D.归,归附之意,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声名远播,故而荫及儿子桓子。
B.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义,对叔向的祝贺由不解到欣然接受,并且由衷感激。
C.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权贵,做高官无骄傲自满之色。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5.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昨日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供,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焉,不可悔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注】①原,为“援”字之误。②均:信,果真,的确。③质:箭靶。④荆:楚国的别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魏质A以B安C其心D从韩E而伐赵F赵虽与齐G为一H不足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纵”,合纵,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的联盟政策。
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万乘之国”的简称,战国时用来指大的诸侯国。
C.币,指礼物,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币”意义相同。
D.间,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王安五年,秦国急攻韩国,生死存亡之际,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上书,劝说秦王先攻打赵国而暂时保存韩国,《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
B.韩非认为秦国攻打他国时韩国追随出兵而与诸侯结怨,利益都归于秦国,且韩国向秦国缴纳赋税,和秦国的郡县没有区别,因此秦国不应攻打韩国。
C.韩非指出,韩国虽是小国,但处于四战之地,为应付来自各方的攻击,韩国常年整军备战,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难以速战速决,这会对秦国不利。
D.韩非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不能处理好秦国与韩、楚、魏三国的关系,那么在战争中一旦失利,对秦国来说就构成祸患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向前、前进,与《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的“前”用法不同。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5.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中指没有,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据,文中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区区,文中指微不足道,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失败。
B.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
C.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结果五年就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5.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
智的层面“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024-05-30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钝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

【注】①乘舆: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库房。③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烈祖封平原时图:明帝曹叡封平原王时的地图。④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国著名将领,曹爽、曹羲的父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傅司马懿A以皇太后名义B下令C闭诸城门D勒兵E据武库F召司徒高柔G假节H行大将军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横,在本文中理解为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左右向的”,与《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词义相同。
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属,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连接”,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相同。
D.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古人将早上五点到七点称为五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
B.刺史孙礼忠心为国。在拜见司马懿时,孙礼认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混乱不堪,因此神情愤怒且不言语。
C.司马懿老奸巨猾。刺史李胜来拜见时,司马懿便对他寄予厚望,并深切叮嘱他去并州时,要小心胡人的侵袭。
D.桓范韬略超群。曹爽得知司马懿的奏章后,不知所措,桓范劝曹爽弟兄挟天子以令天下,他们却默然不从。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2)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5.根据文本概括司马懿在发动政变除掉曹爽前采取了哪些策略。
2024-05-3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妻侧目A而视B倾耳C而听D嫂蛇行E匍伏F四拜G自跪H而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目的在于打破六国“合纵”,使六国分别与秦国联合,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中国古代君主自称的一种方式,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寡人”意思相同。
C.引,这里是拿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义和用法不同。
D.闻,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闻”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但秦惠王认为条件不成熟,委婉地拒绝了他。
B.苏秦返回家乡后用功读书,潜心阅读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苦读并揣摩得其精髓。
C.苏秦最终用合纵的策略说服了赵王,赵王封他为武安君,并赏赐了很多金银财物。
D.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见到妻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不禁因此感慨万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为苏秦作传的原因。
2024-05-2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溉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贲、育:古代勇士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2024-05-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曰:人主之言,不可不慎。(殷)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吕氏春秋·重言》)

材料二: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

注:①谅暗:居丧。②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③妇、寺:宫中的妃嫔与太监。④史佚:西周史官尹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旦可谓善A说矣B一C称D而令成王益重E言F明爱弟之G义H有辅王I室之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为庙号,成王为谥号。庙号为帝王专用,谥号则不然;二者都只能用于人去世之后。
B.正,使……端正,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用法不同。
C.辞,文中指“找借口”,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辞”词义相同。
D.克,文中指“约束”,与《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高宗即位以后,正赶上居丧。他考虑到国家系于自己一身,妄下言论影响极大,于是三年都不发表议论。
B.材料一宣扬“君无戏言”思想;材料二指出帝王的言行均要看实际效果,不应按照“君无戏言”盲目服从照办。
C.柳宗元通过假设君王与妃嫔太监开玩笑一事,证明了周公只是认为君王的话不能随便说出,并不一定要听从并促成它。
D.柳宗元以家庭中父子相处作比,说明了周公不会作出目光短浅之事,所以封唐叔虞这件事是太史佚促成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2)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5.在柳宗元看来,周公应该如何“以道”辅佐成王?结合材料二第三段概括分析。
2024-05-29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盍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况明有三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

(节选自《州县提纲·洁己》)

材料二: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乞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赋,实疏请得免。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谢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实未尝先言也。既闻,逮下诏狱。实从狱中上书,言:“臣从官三十年,未尝以妻子自随,餐粗衣,为国家爱养小民,不忍劳费之。以是触忤天使,无所逃罪。”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

实性廉介,不取民一钱。将去金华时,体无完衣。寒剧,至不可忍,则货民毳舄以行。历数里而霁,裹而之邮亭,以畀其民。公暇读书,即肩舆中手一编不辍。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灯起书。后,南雄人哀而祀之。

(节选自《明史稿·刘实传》)

【注】供张: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毳舄(cuìxi):以鸟兽细毛做成的鞋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览A书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谮F之G竟瘐H死狱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逋,意为“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C.敝,意为“破旧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识,意为“做上标记”,与成语“博闻强识”“默而识之”中的“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实以才疏亲老为由向朝廷求任教职未被应允,任职金华时为受灾百姓奏免通赋获得了成功。
B.刘实因不愿巴结出使宦官而受羞辱,南雄百姓争相保护刘实;宦官大惊,询问他得民心的原因。
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抢先上奏诬陷刘实,皇帝命人逮捕刘实,将他关进诏狱。
D.刘实勤奋好学,一有闲暇就读书,即便坐轿子也不忘读书,有时半夜有了心得体会,也要起床记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
(2)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2024-05-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