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醳:(shì)通,释放。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秦已说赵王A而得相约从亲B然恐秦C之攻诸侯D败约E后负F念莫可G使用于秦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B.见,表被动,与《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于”用法相同。
C.乃,意为“于是”,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含义不同。
D.善,意为“好好地”,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陪楚相喝酒时因楚相亡壁而被门客诬陷盗璧,在鞭答之辱后,一直没有承认盗璧,最终得以释放。
B.张仪曾入楚,不得志;又谒见同门,希望得到推荐,竟遭拒绝和羞辱;后怒而入秦,先为客卿,最终相秦。
C.张仪和妻子关于舌头在否的玩笑表现了他的自知和自信,同门苏秦也赞其“贤士”,并自认才不及张仪。
D.张仪在秦国得到任用后,得知苏秦曾暗中帮助自己,便亲自去感谢苏秦,并保证在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2)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5.苏秦为什么要屡次责备、羞辱张仪?
2024-05-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有删改)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得为A上用B民之走之C也D若决积水E于千仞之溪F其谁G能H当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雠,指仇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
B.骤,指屡次,与《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不同。
C.罢,同“疲”,指疲惫,与《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词性相同。
D.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认为当时世上的君主,大多不知道善待百姓,只会增加仇敌;古代的君主,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
B.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认为其技艺不能超过造父,于是命他让马绕一百个圈再返回。
C.颜阖认为东野稷的马一定要累坏。不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坏而返,原因是他对马太苛刻。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2)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5.两则材料用“御马”各自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履祥少从学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门,二人盖得朱熹之传者。宋将亡,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尝以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乃断自《尚书》,旁采子、史损益之,作《通鉴前编》。他如《论》《孟》《大学》诸经传及礼乐书,各有注,授其门人许谦以传。当时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加,则酸咸顿变。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妙。履祥既没,谦益肆充阐,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尔。” 平生制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屏迹入华山,四方之士不远百里而来受业。其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独不教人以科举之文,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闾垂四十年中外名臣列其行义章凡数十上郡以遗逸应诏,有司请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称为白云先生,卒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同时休宁陈栎、婺源胡一桂,皆以讲明道学见于时云。巙巙知经筵,日劝帝就学。帝欲宠以师礼,固辞不可。帝尝欲观画,巙巙取比干图以进。一日,帝览宋徽宗画称善,巙巙进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 帝问一事谓何,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凡为人主,贵能为君,他非所尚也。其随事规谏,皆类此。尝谓人曰: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元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出里闾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义D章凡E数十上F郡以遗逸G应诏
2.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正义,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词义不相同。
B.既,指已经,与苏轼《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词义相同。
C.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词义不相同。
D.重,指重视、推崇,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重”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采纳多种书籍或增或删,作成《通鉴前编》一书。
B.当时的舆论对何基、王柏评价较高,而金履祥亲自受何、王二人教诲,将他们的知识才华融于一身,著述颇丰,求学之人称呼他为仁山先生。
C.许谦师从金履祥,听闻老师的话后,内心警觉省悟,之后完全学到金履祥学问的精妙之处,并且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却从不以此为傲。
D.巙巙认为,宋徽宗有许多才能,唯独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个身辱国破的下场,国君最重要的是能当一个好君主,然后再重视其他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
(2)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
5.巙巙心愿满足的原因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其。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韦B贤C之D任E以F为G郎H李I斯J因KL得M说N秦O王P秦Q王R乃S拜T斯U为V长W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字含义不同。
B.“会庄襄王卒”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字含义相同。
C.“竟并天下“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的“并”字含义相同。
D.四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向荀子学成治国之道后,决定去秦国辅佐秦王,后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显示出了李斯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
B.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暗中派谋士去诸侯各国游说,对各国名士用丰厚的财物进行收买,收买不了的就将其杀掉。
C.秦王不分封尺寸的土地,也不立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没有将功臣封为诸侯,其用意就是想使国家今后没有战乱的忧患。
D.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谏要学习古代才能统治长久,并说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是加重皇帝的过错,秦始皇却让他去和丞相商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2)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在哪些事情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2024-04-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入E金城郡F益积畜G省H大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
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
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D.“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
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
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
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询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5.王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昊,小字嵬理,性雄毅,多大略,善绘画,圆面高准。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从卫步卒张青盖。出乘马,以二旗引,百余骑自从。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诀》。弱冠,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遂立为皇太子。明道元年十一月,夏王德明卒,立其子元昊为西平王。初,元昊数谏其父勿臣宋,德明辄戒之曰:“吾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帝王耳,何锦绮为!”袭封,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凡六日、九日则见官属,仿中国置文武班,立蕃、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密使以下,分命蕃、汉人为之,以衣冠采色别士庶贵贱。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而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因避父讳,改明道为显道,称于国中。

景祐元年秋七月,庆州柔远砦蕃部巡检嵬通攻元昊后桥诸堡,破之,元昊遂寇庆州。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砦监押卢训以兵七百与战于龙马岭,败绩。环庆路都监齐宗矩援之,次节义峰,伏发,被执;既而放还,下诏约束之。元昊虽奉贡,然车服僭拟,改元为开运,更曰广运。初,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志窥于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人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宝元元年冬十月,元昊称帝,建国大夏。先是,元昊遣使诣五台供佛,欲窥河东道路。既还,与诸豪歃血,约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门砦、赤城路三道入。其叔父山遇数劝元昊勿反,不听,山遇遂挈妻子来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举兵A必率部长B与猎C有获D则下马E环坐F而饮G割鲜H而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我国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B.“既袭封”与“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C.文武班,指我国封建王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们上朝时所排列的班次。
D.妻子,与今义相同,该词偏于“妻”的意思,“子”的含义已被虚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有绘画才能,通晓佛学,精通吐蕃、汉文字,喜欢《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兵书。
B.元昊生性果敢,谋略深远,他认为要想成就帝业,就不能被宋朝的小恩小惠束缚住手脚。
C.身为大夏帝王的元昊,每次出兵都让将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采纳其中最好的意见。
D.龙马岭之战,元昊获胜;齐宗矩率兵前来增援,驻军节义峰,出兵设伏,结果齐宗矩被擒。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
(2)凡夏人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张、吴二人从宋朝叛逃、投奔元昊的原因。
2024-04-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昊,小字嵬理,性雄毅,多大略,善绘画,圆面高准。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从卫步卒张青盖。出乘马,以二旗引,百余骑自从。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诀》。弱冠,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遂立为皇太子。明道元年十一月,夏王德明卒,立其子元昊为西平王。初,元昊数谏其父勿臣宋,德明辄戒之曰:“吾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帝王耳,何锦绮为!”袭封,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凡六日、九日则见官属,仿中国置文武班,立蕃、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密使以下,分命蕃、汉人为之,以衣冠采色别士庶贵贱。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而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因避父讳,改明道为显道,称于国中。

景祐元年秋七月,庆州柔远砦蕃部巡检嵬通攻元昊后桥诸堡,破之,元昊遂寇庆州。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砦监押卢训以兵七百与战于龙马岭,败绩。环庆路都监齐宗矩援之,次节义峰,伏发,被执;既而放还,下诏约束之。元昊虽奉贡,然车服僭拟,改元为开运,更曰广运。初,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志窥于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人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宝元元年冬十月,元昊称帝,建国大夏。先是,元昊遣使诣五台供佛,欲窥河东道路。既还,与诸豪歃血,约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门砦、赤城路三道入。其叔父山遇数劝元昊勿反,不听,山遇遂挈妻子来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举兵A必率部长B与猎C有获D则下马E环坐F而饮G割鲜H而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我国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B.“既袭封”与“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C.文武班,指我国封建王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们上朝时所排列的班次。
D.妻子,与今义相同,该词偏于“妻”的意思,“子”的含义已被虚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有绘画才能,通晓佛学,精通吐蕃、汉文字,喜欢《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兵书。
B.元昊生性果敢,谋略深远,他认为要想成就帝业,就不能被宋朝的小恩小惠束缚住手脚。
C.身为大夏帝王的元昊,每次出兵都让将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采纳其中最好的意见。
D.龙马岭之战,元昊获胜;齐宗矩率兵前来增援,驻军节义峰,出兵设伏,结果齐宗矩被擒。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
(2)凡夏人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张、吴二人从宋朝叛逃、投奔元昊的原因。
2024-04-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