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申谓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对曰:“吾始下钓,垂一鲂之饵,鳏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子思喟然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卫,鲁穆公卒,县子使乎卫,闻丧而服。谓子思曰:“子虽未臣,鲁,父母之国也,先君宗庙在焉,奈何弗服?”子思曰:“吾岂爱乎?礼不得也。”县子曰:“请闻之。”答曰:“臣而去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不为之服。寓乎是国,而为国服。吾既无列于鲁,而祭在卫,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则旧君无服,明不二君之义也。”县子曰:“善哉!我未之思也。”

子思谓卫君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君曰:“何故?”答曰:“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故使如此如此则善安从生?

卫君问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无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则君亲之。中正弼非,则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贵贫贱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亲而取其所以见疏乎?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以无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过也,今知改矣。”答曰:“君弗能焉。口顺而心不怿者,临其事必疣。君虽有命,臣未敢受也。”

(选自《孔丛子·抗志》,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之A则顺B而有福C矫之D则逆E而有祸F故使如此G如此则善H安从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孰能哉”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中的“孰”字意义相同。
B.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用来指代“国家”。
C.文中“我未之思也”与“臣未敢受也”,两者文言句式相同。
D.见,指被,与“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中的“见”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认为与其试图通过屈身于王侯之下来弘扬礼义之道,还不如坚守自己的节操而甘愿贫贱。
B.卫人用半个小猪做钓饵让鳏鱼上钩一事让子思深受感触,子思认为作为士人,切不可贪恋利禄。
C.鲁穆公去世后,鲁国的县子当时正出使卫国,听到消息马上穿上丧服为鲁穆公服丧。
D.子思之所以不对卫君的国政做出评价,是因为他担心卫君身边的小人用谗言来打击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
(2)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
5.请简要概括子思不为鲁君服丧的理由。
2024-04-1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仇雠,指仇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及仇雠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固,指坚决、坚定,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意思不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5.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2024-03-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错:通“措”。②秦缪,即秦穆公。③鲁大师:即鲁太师,鲁国乐官。④枉席:床席,喻夫妻生活。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可知也A以一文B一质C周监D二代E郁郁乎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人名: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始祖。契曾担任司徒之职,佐禹治水有功,后封于商。
B.“追迹三代之礼”与“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兼爱》)两句中的“之”词性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D.韦编三绝:书,熟牛皮;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多用此成语比喻读书勤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孔子订正了音乐,使《雅》《颂》恢复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C.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删定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是否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
D.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化学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三段都谈及了“礼”,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长寿元年一月,丁卯,武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举人沈全交续之曰:   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婿贾杰官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推案,击夫人伤面。杰不得调。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内而藏焉。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趁着,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的“因”表示趁着、乘机,两者词义相同。
B.朔望:朔日和望日,旧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C.竟,终于,与《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中的“竟”词义相同。
D.阳,通“佯”,假装,与《屈原列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中“详”的用法和词义都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太后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把存抚使举荐的人一律任命为官,虽然不久就把其中一些不称职的官员罢免了,但仍遭到了一些人的讥讽嘲笑。
B.太后掌握着天下刑罚与奖赏的大权,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决断,有治事之才,所以天下的杰出之士竞相在她手下任职做事。
C.王翱接受了某太监的馈赠后,寻找到了太监的侄子,而他们不相信王翱,假造了价值五百两银子的房契,可是最终王翱完好无损地把宝物送给了他们。
D.文中所选的几件事在写法上主要是以小见大,通即过选取生活小事来突出王翱高尚的人格,对朋友有情有义,对家人要求严格,为官忠正不阿,对朝廷和皇帝能恪尽职守,坦诚对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武太后和王翱在选用人才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庄公将伐晋,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养欲而意骄。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今君任勇力之士,以伐明主,若不济,国之福也。不德而有功,忧必及君。公作色不说。晏子辞,不为臣,退而穷处,堂下生蓼藿,门外生荆棘。庄公终任勇力之士,西伐晋,取朝歌,及太行、孟门,期而民散,身灭于崔氏。崔氏之期,逐群公子,及庆氏亡。

景公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公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政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人有酤酒者,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而入,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离A其君B上C怨其下D然E后F伐之G则义厚H而利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灭于崔氏”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两句的句式相同。
B.“景公举兵欲伐鲁”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举”含义不同。
C.“且酤公酒”与“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苏武传》)两句中的“且”含义相同。
D.“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反对齐庄公讨伐晋国,但庄公没有听从劝谏,很不高兴,晏子就辞职不在朝为官,过着穷苦的生活,堂前门外长满了野草和荆棘。
B.晏子建议齐景公修明政治,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现动乱后再攻击他,这样既符合道义,又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C.晏子与景公谈论治国之道,他以社鼠和猛狗来比喻君主身边不善的近臣及佞臣,生动形象。文末以反问结尾,引人深思。
D.材料第二段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对话,我们既看到一个善于进谏、一心为国的贤臣形象,也看到一个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的形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2)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5.简要分析晏子反对庄公讨伐晋国,反对景公讨伐鲁国的原因。
2024-03-0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 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攸怒,遂奔操。

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自将步骑五千人,夜从间道出。 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之。 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冀州城邑多降于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材料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陈平定汉业,苏秦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以十分居A一之众B画地C而守之D扼E其喉F而不得G进H已半年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普通百姓。
B.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意思相同。
C.而,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不同。
D.济,在文中是拯救、救济的意思,与成语“济世安邦”中的“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兵马粮草不足,百姓不堪征赋,纷纷归附袁绍。曹操心生忧虑,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
B.许攸向袁绍提议偷袭许都,但袁绍不予采纳,于是许攸离去。曹操得知许攸前来投靠,光着脚迎接,与“周公吐哺”有同工之妙。
C.曹操亲率五千兵马,连夜行军到了乌巢,火攻袁军大营。淳于琼见曹操人马比自己少,就在营外列兵布阵,结果被曹兵打得退回营寨。
D.此次作战,曹、袁二人不同的用人方针影响了战事的走向,曹操能够扭转劣势,与他知人善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很大关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
(2)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
5.曹操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用人观,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唐高祖也认为这是可行之举,但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表明了不同的意见,唐高祖最终赞同了李世民的意见。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5.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0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
2024-03-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3-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