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庄公将伐晋,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养欲而意骄。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今君任勇力之士,以伐明主,若不济,国之福也。不德而有功,忧必及君。公作色不说。晏子辞,不为臣,退而穷处,堂下生蓼藿,门外生荆棘。庄公终任勇力之士,西伐晋,取朝歌,及太行、孟门,期而民散,身灭于崔氏。崔氏之期,逐群公子,及庆氏亡。

景公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公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政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人有酤酒者,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而入,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离A其君B上C怨其下D然E后F伐之G则义厚H而利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灭于崔氏”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两句的句式相同。
B.“景公举兵欲伐鲁”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举”含义不同。
C.“且酤公酒”与“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苏武传》)两句中的“且”含义相同。
D.“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反对齐庄公讨伐晋国,但庄公没有听从劝谏,很不高兴,晏子就辞职不在朝为官,过着穷苦的生活,堂前门外长满了野草和荆棘。
B.晏子建议齐景公修明政治,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现动乱后再攻击他,这样既符合道义,又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C.晏子与景公谈论治国之道,他以社鼠和猛狗来比喻君主身边不善的近臣及佞臣,生动形象。文末以反问结尾,引人深思。
D.材料第二段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对话,我们既看到一个善于进谏、一心为国的贤臣形象,也看到一个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的形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2)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5.简要分析晏子反对庄公讨伐晋国,反对景公讨伐鲁国的原因。
2024-03-0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
2024-03-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3-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帝在藩镇,爱信牙将慕容迁,及即位,以为控鹤指挥使;帝将北渡河,密与之谋,使帅部兵守玄武门。是夕,帝以五十骑出玄武门,谓迁曰:朕且幸魏州,徐图兴复,汝帅有马控鹤从我。迁曰:生死从大家乃阳为团结;帝既出,即阖门不行。

己巳,冯道等入朝,及端门,闻朱、冯死,帝已北走;道及刘晌欲归,李愚曰:天子之出,吾辈不预谋。今太后在宫,吾辈当至中书,遣小黄门取太后进止,然后归第,人臣之义也。道曰: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无君而入宫城恐非所宜。潞王已处处张榜,不若归俟教令。乃归。至天宫寺,安从进遣人语之曰:潞王倍道而来,且至矣,相公宜帅百官至谷水奉迎乃止于寺中,召百官。中书舍人卢导至,冯道曰:俟舍人久矣,所急者劝进文书,宜速具草。导曰:潞王入朝,百官班迎可也;设有废立,当俟太后教令,岂可遽议劝进乎?道曰:事当务实。导曰:安有天子在外,人臣遽以大位劝人者邪!若潞王守节北面,以大义见责,将何辞以对!公不如帅百官诣宫门,进名问安,取太后进止,则去就善矣。道未及对,安从进屡遣人趣之曰:潞王至矣,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劳矣,安得百官无班!道等即纷然而去。既而潞王未至,三相息于上阳门外,卢导过于前,道复召而语之,导对如初。李愚曰:舍人之言是也。吾辈之罪,擢发不足数。

康义诚至陕待罪,潞王责之曰:先帝晏驾,立嗣在诸公;今上亮阴,政事出诸公,何为不能终始,陷吾弟至此乎?义诚大惧,叩头请死。王素恶其为人,未欲遽诛,且宥之。马步都虞候苌从简、左龙武统军王景戡皆为部下所执,降于潞王,东军尽降。潞王上笺于太后取进止,遂自陕而东。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材料二:

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节选自李贽《藏书》)

【注】①亮阴:帝王居丧。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上失守A社稷B人臣C惟君D是奉E无君而入F宫G城H恐非所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指近臣对皇帝的称呼。与“汝是大家子”中的“大家”词义相同。
B.劝进,指劝登帝位。与“几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的“劝进”词义不同。
C.晏驾,指古时对帝王死亡的称呼。与“山陵崩”“驾崩”词语意义相近。
D.锋镝,借指战争。与《过秦论》“销锋镝”中的“锋镝”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帝在藩镇时,宠信慕容迁,即位后,任用他为控鹤指挥使;闵帝将北渡黄河去魏州,慕容迁大表忠心,始终忠于皇上。
B.李愚认为,天子出走,他们未参与谋划;现在太后还在宫中,他们应当听取太后的意见,然后回家等候,才合乎人臣大义。
C.冯道两次召卢导谈劝进之事,卢导对答如一,并建议冯道他们率领百官进谒宫门,送名帖问安,听从太后的意见。
D.康义诚到陕州等待治罪,潞王责备他们拥有立嗣、处理政事的权力,却不能坚持到底,没有能够很好地辅佐他的弟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潞王倍道而来,且至矣,相公宜帅百官至谷水奉迎。
(2)王素恶其为人,未欲遽诛,且宥之。
5.冯道历经五个朝代,侍奉过十二位君王,但前人对他褒贬不一,材料二中李贽褒扬冯道的理由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