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思想内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回答问题。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如果用《乡土中国》的关键词来解析本诗,最贴切的一项是(     
A.乡土、家庭、道德、礼治秩序
B.黏着土地、不流动、乡土本色
C.基层、男女有别、差序格局
D.乡土社会、无讼、家族、村落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 .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观点无关的一项是(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A.“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2024-01-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费孝通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齐尔格特·鲍曼

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
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
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
2024-01-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下列关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的格局像“捆柴”,乡土社会的格局像“同心圆波纹”。
B.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C.“家庭”作为一个团体,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但在乡土社会里则是具有伸缩性的,模糊的。
D.乡土社会中,一般人处于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儒家则能凭其仁爱心超越自我,跳出差序格局。
2023-11-06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借助表格,分析以下文字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并补写出空缺部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乡土中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生产方式: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_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第1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空间特征:“这是一个‘_______’”的社会,没有_____的社会(第1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特征:“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_______也是多余的”(第3章)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一般来说每个阶层都会有所属阶层的文化特征,请结合《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部作品进行概括分析。
2023-08-29更新 | 4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学校开展“阅读·我的挚爱”读书演讲活动。请你从《红楼梦》《乡土中国》中二选一,撰写演讲提纲。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80字。
整本书阅读-选择 | 适中(0.65) |
名校
8 . 按要求选择。
下列有关乡土社会的特点,不能用来解释朱先生成功化解矛盾原因的一项是(     

白鹿原上,李寡妇先后将自家的一块水地卖给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为了争夺这块地,白、鹿两家剑拔弩张,都申明绝不就此罢休,倾家荡产也要打赢官司。可白鹿书院朱先生却用两张纸条化解了双方矛盾。

致嘉轩弟

(白鹿书院朱先生)

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

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

A.差序格局B.熟人社会C.无讼D.礼治社会
2023-05-17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葫芦僧乱判葫芦案B.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C.周瑞家的送宫花D.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       
A.元春B.迎春C.探春D.惜春
(2)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A.宝玉、贾琏     贾环B.宝玉、探春     贾琏
C.元春、探春     宝玉D.元春、宝玉     贾环
(3)关于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C.《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