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旨在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将因人而异:它不仅取决于一位读者为满足这个高尚的需求能够牺牲多少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人也许柏拉图是最可敬的智者,荷马是最可爱的诗人,对于他,柏拉图和荷马始终将成为全部文学的中心;可对另一个人,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也将是另一些名字。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赫尔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自己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也都如此。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读世界文学,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等巨大财富,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
B.因为我们能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进行深入阅读,由此获得满足和幸福,所以对杰作也就会拥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即使是比较难读的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等,都能被你读懂。
D.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要让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B.为了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不仅取决于读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能牺牲的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特别是读者对自己的认识。
C.读者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最重要的是要去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都是错误的选择。
D.就阅读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你所阅读的材料也是提升你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读书也是这样。
B.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求精”是指读书时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
C.据说诸葛亮曾与徐庶、石广元等人一起读书,但读书的方法各有千秋。其他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D.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4.材料一结尾处作者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加以概括。
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读书的方法。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谈到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天赋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能够成为君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里推崇杜甫《登高》中的一联有八层意思,写出了诗人八个层面的境遇,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把时间比喻成具体事物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曹操《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奇幻色彩。

(5)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飞虫”“米粒”为喻,表达对天地间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感慨。

2024-04-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本认为途中可相遇,因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便作诗寄给文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
B.诗中首联的“笑语春风”与尾联的“回首此时”形成对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C.“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D.颈联一“乐”一“愁”,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强烈不满。
2.出使路上,情感总是比较复杂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府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䌈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B.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C.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D.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袝姑于庙者也”中的“姑”,指姑妈,和词语“姑嫂”中“姑”的意思相同。
B.“何以求”是宾语前置句式,《短歌行》中“枉用相存”也是宾语前置句式。
C.“骁勇绝伦”中的“绝”指“无,没有”,与“而绝江河”中“绝”意思不同。
D.“何得相违”中的“相”指“你”,和“不耻相师”中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敢于直言规谏,当有司奏请严惩契丹降将李楷固时,狄仁杰力排众议,说服武则天,楷固不仅获赦,还被授予官职。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时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母子与姑侄的亲疏关系,劝其应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D.狄仁杰忠于朝廷,多次劝谏武则天,在其死后,武后泣叹朝廷空了。可见狄仁杰对朝廷的重要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武则天欲造大佛像,狄仁杰是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她的?
2024-04-0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为友,更以自然为师。面对奔腾不止的流水,古圣先贤们各有所感,留下不少名句: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

④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任选一条,或综合考虑,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甚至可以说是 的观念,就是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在夫权当道的封建时代,恐怕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高贵一等。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竟然听到“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 的言论;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美丽聪明、情韵雅洁的女性,成为曹雪芹笔下鄙弃仕途经济的黛玉、勇于兴利除弊的探春、誓不攀荣附贵的鸳鸯……这是多么了不起!这至少说明那个时代有女性(        )。

《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和“元迎探惜”,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伤害。道貌岸然的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 的薛璠……这些男人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唯一能在心底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男人宝玉,竟然成了时人口中顽劣憨痴、无能不肖、行性乖张的纨膏,成了那个时代的“狂人”。

1.请在文中横线的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在自我觉醒,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
B.已彻底自我觉醒,有了一定反抗意识
C.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已在自我觉醒
D.有了彻底的反抗意识,正在自我觉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4.“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请贾宝玉饮用的香茶和美酒。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个短语加以赏析。
5.除了上述文段中提到的黛玉、探春和鸳鸯,《红楼梦》中的其他女性也极具个性特点。下列回目名称中空缺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请补写出这个字。
(1)(      )湘云醉眠芍药裀
(2)(      )平儿情掩虾须镯
(3)(       )袭人娇嗔箴宝王
(4)(       )晴雯病补雀金裘
2024-04-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明显点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他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请效A其说B而王且见其诚C然也D王发上柱国E子良车五十乘F而北献地G五百里H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羊内突的他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日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武力。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楚襄王委派给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任务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B.差序格局嵌入中国乡土社会长达数千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惯性,随着时代变迁,其旧有特质也在发生某些改变。
C.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D.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人际交往,但可以借助其理论,探索中国人重人情与面子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使论证具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
C.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乡土中国》具有现代启示的观点,再分析“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D.材料二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论证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生活,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生活中发现。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以下材料中的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仆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见贾府等级较为森严。

2024-04-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等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

(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
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
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
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
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3.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