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释:①带:又称“叔带”“王子带”“太叔”,惠王之子,襄王之弟。②龙: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力事A我B而无补C吾D缺者E此复受F次赏G三赏H之I后J故K且及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的“尤”是犯过错意思,与《离骚》的“忍尤而攘诟”中的“尤”的含义不同。
B.“上下相蒙”的“蒙”是蒙受、承受的意思,与《屈原列传》的“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蒙”的含义相同。
C.“早朝晏退”的“晏”是晚、迟的意思,与《诗经·氓》的“言笑晏晏”中的“晏”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用来警示自己并来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人。
C.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
D.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2)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5.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2024-03-11更新 | 4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优孟传》)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楚相A孙叔敖持廉B至死C方今D妻子穷困E负薪F而食G不足H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意为“嘱咐”,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属”意思不同。
B.乃,意为“于是”,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中的“乃”意思不同。
C.知,意为“智慧,见识”,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D.之,前置的宾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中的“之”作用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
C.优孟假借妻子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
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主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5.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
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
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
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
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5.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09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①。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下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行礼让”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B.“掇数枚而咒曰”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两句中的“掇”字含义相同。
C.“若禾黍不登”与“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两句中的“登”字含义不同。
D.“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文中王珪是如何和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结果如何?
2023-12-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其军          觇:参观
C.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死事                 具:准备
2.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句子“为”字的几种解释
(甲)先锋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乙)虽武康公亦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A.(甲)③(乙)⑤(丙)④
B.(甲)①(乙)⑥(丙)④
C.(甲)①(乙)②(丙)⑤
D.(甲)⑥(乙)②(丙)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5.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2023-11-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                                     异:认为……不同寻常。
B.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称疾归乡里             就:就职、赴任。
C.天子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假:授予。
D.公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谢:感谢。
3.有关加点词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如升级叫左迁;降级叫右迁。
B.崩,古人关于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妻子,古代的妻子和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指的是妻子儿女。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2023-11-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乎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既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累土”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土”意思有所不同。
D.“跛鳖致之”中的“致”与“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性。
B.荀子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善恶正邪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C.荀子将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与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要正道直行、笃行不怠。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间的关系时,运用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C取其质D以至E于此F吾知G所以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只有相同或相近两种关系的称谓。
B.孝廉,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相,古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才,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的认可追捧,尤其被桥玄、何题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会再失败了。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
5.材料二中,曹操提出了什么样的用人方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
2023-1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已者亡’。隋炀帝志在无,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秋七月,永庆公主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非书籍A所传B亦陛下C目D所亲见E为F其无道G故天命H陛下I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B.“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C.“永庆公主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中的“衣”和“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服”,二者用法相同。
D.“此所用翠羽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几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已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
D.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2)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5.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10-23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七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