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资料显示,骆驼城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汉、凉、唐代古城之一,也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西域重镇。______这座城,霍去病曾来过;这片大漠,也曾是李白、杜甫、高适等大唐诗人向往的英雄舞台。如今,骆驼城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野之中,落寞而沧桑,我顺着城墙,一路走过城门、角墩、马面、瓮城。黄土夯筑的城墙早已斑驳,许多地方业已坍圮,曾经的摩肩接踵早已经留在了记忆中,眼下,晚风呼啸,帐篷摇曳,四野看不到一个行人。骆驼城后期的历史(       ),却如同一出走马换将的大戏。盛极一时的骆驼城走向了衰落。伴随着骆驼城的(       ),古城周围也逐渐被沙漠侵蚀。从骆驼山再往北,穿过大片的丘陵,便是巴丹吉林沙漠了,一直(       )到合黎山。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语焉不详       湮没       漫延
B.语焉不详       淹没       漫延
C.模棱两可       淹没       蔓延
D.模棱两可       湮没       蔓延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B.多少次命恐一线,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C.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命悬一线,骆驼城固若金汤。
D.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辛弃疾笔下的“封狼居胥”,便借用了这个典故。
B.李白诗作多追求自由洒脱,故好用长篇古体,《将进酒》与《蜀道难》都属于古乐府旧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为近体,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
C.杜甫的《客至》《蜀相》《登高》都属于七言律诗,三首诗的创作地点分别为成都草堂、诸葛武侯祠和夔州。
D.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高适的《燕歌行》,题名是乐府旧题,全诗以七言为主,格调雄健,慷慨悲壮。
2024-01-18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麦地

邓飞

①麦黄一晌,整个田野被阳光浸泡得一片金黄。一棵棵麦,就在那晴朗灿烂中,完成它们生命的最后过程。从麦芒开始,然后是麦穗、麦叶、麦根,麦地一点点地归还着它的绿色。麦节也逐渐硬朗,挺直。风匆匆地走过,先还能见着微漾开去的细浪,从这边到那边,让整个村子,都满透了沁人心的新麦芳香。但很快,麦地上空,便再见不着风的形状了。黄熟的麦穗骄矜地挺立着,或害羞地低垂着,沉思着。每一穗,都泛着饱满的成熟的辉光,细长,尖锐,针一样,刺得我们的眼睛生病而亢奋。

②父亲微眯着眼,来到麦地边时,麦穗们正被轰轰烈烈的阳光,烘烤得噼啪作响。在那焦脆干爽的声音里,父亲掐下一枝麦穗,仔细看了看,然后合起粗糙的大手,一搓一揉,又一搓一揉,吹净麦壳,数数掌心里窝着的麦粒。再喂进口里嚼嚼,品品,嘴角边就由不住浮出一丝微微的笑意。然后,就带了这笑意和满口清新、微甜的麦香,回到屋前的那株古槐下,继续磨那一把把镰刀。

③那时候,天瓦蓝瓦蓝的,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悠悠缓缓,时驻时移。麦地和天空辉映着,黄蓝分明。在天地之间,父亲赤裸的色脊背和那苍褐的古槐一起,站成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古槐静穆着,父亲也静穆着,只有镰刀和磨石砺时,发出的嚯嚯声响。单调、刺耳,却极富节奏感。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镰刀的锋芒和麦地的辉煌,灼得我的灵魂隐隐眩

④那时候,我站在麦地边,站在父亲站过的地方,焦灼地守候着那些残余的青色。阳光亮晃晃地落在我的肩头,落在我的眼里,落在被我凝望着的麦地上,辉煌而耀眼。我望着麦儿们,麦儿们望着我,表情朴而宁静。我们谁也没说话,但谁都感受到了那种浑然一体的温馨与谐和。

⑤第一镰麦割倒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麦收,也终于开始了。麦儿们黄熟后,怕风怕雨,怕迟了慢了收不到家里。所以,麦收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紧张,匆,火暴。乡人谓之“龙口夺食”——头还是一片纯然静寂的麦地,此时已涨潮一般,沸腾得热火朝天了。举目望去,田野里,到处都晃动着割麦者的身影。起起伏伏,似乎连麦地也因这起伏晃动,而微微地飘浮了,荡漾了;时升时沉的,正如麦地和农人的命运

⑥阳光蒸腾着,烘烤着。麦秆、麦叶焦脆地燥响着。麦地似乎就要冒烟,就要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了。而挥舞着镰刀的农人,便仿佛是忙碌的救火者。他们的身子,躬伏得比麦儿们棵还低;他们的面庞,映衬得比麦穗还黄;他们的双手和镰刀,缓缓地移动在麦地和麦秆之间。

⑦偶尔,他们也会略略停下来,挥一挥汗,或将一根根粘在身上的麦芒下,掷向午后的阳光里。在他们额上、脸上、胳膊上、脊背上,一道道浑黄的汗流,渗着,滴沥着。流进眼里,涩涩的刺痛;流进嘴里,咸咸的腥苦;流进脚下的土里,磁磁地冒烟。衣衫湿透了,脊背灼烫了,但麦也纷纷倒了。所以,他们虽是一身尘汗,满脸困乏,素朴憨拙的笑,却依然在脸上绽放着。那疲惫的神情里,也显示着一丝丝满足,仿佛辛劳一生,最终得到了应当得到的东西。而每当一割完,他们也会直起身来,舒口气,望望天。他们的眼眯缝着,因为过重的“虚火”微肿着,像两粒放大了的橙黄的麦粒。

⑧麦们终于在那一片沙沙声中割倒了,捆了,运到院里了,堆成小山一样的垛了,被连枷噼噼啪啪地敲打着了。麦地便像产后的母亲,陡然间塌陷了许多的敞豁着,疲惫而宁静。

⑨留在我记忆里的麦地,最后总是一片零乱、赤裸和疲惫。只有一行行麦茬秃露着,在早晚间渗着冰凉冰凉的露滴。而父亲已牵了牛,扛着犁铧,来翻耕割后的麦地了。麦季后的父亲,越发地瘦、矮锉了,似乎又被那些农事搓磨掉了一截。父亲的眼,也红肿着,微微地眯缝着,像两颗放大了的麦粒。父亲默默地耕着。偶尔炸响的两声脆鞭,轰然惊起在田边地角觅食的雀鸟。潮湿乌黑的泥浪翻滚着,掩埋了最后的麦茬。

(文章有删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心(pí)               色(lí)                 砺(dǐ)                 (yùn)
B.匆(jù)               (zhuō)            (shǎng)          下(zhān)
C.渗(lù)               倒(yǎn)             (lǒng)            (zhā)
D.院(chǎng)          的(sì)               割 (yì)               (xuē)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理解上:第①段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是说麦子从根部开始逐渐地变黄,即将达到成熟的时刻。第二处写出了麦穗或直或弯的情状,“挺立”照应着上文“麦节也逐渐硬朗,挺直”,“弯”照应着下文“每一穗,都泛着饱满的成熟的辉光”。
B.用词上:第③段运用了一系列颜色词,赋予麦收时分以一种画面美,还意指天气晴朗,有利于麦收。文章许多地方采用了叠音词,有着音韵美的同时,还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带有一股乡土气。
C.手法上:第⑦和⑨段,都出现了这样的语句,即农人的眼睛像两粒放大了的麦粒。作者以比喻的修辞,既指农人因辛苦而导致过重的“虚火”;又含蓄地道出了农人经过辛苦的抢收,最终将麦子收到家。
D.结构上:文章以“一片金黄”开端,以“潮湿乌黑”结束,隐含着农民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以及他们年复一年的辛劳;抒发了作者对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同时又夹杂着对他们辛劳人生的悲悯。
3.解释第⑤段中画直线的语句“时升时沉的,正如麦地和农人的命运”的含义。
4.文章依次写了农人麦收前后的哪些行为?请加以概括。
5.文章以“麦地”为题,但为什么还要写“麦子”和“农人”?请简述理由。
2024-01-12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在《乡土中国》里,你一定看到了一个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社会。如果你作为学校《乡土中国》读书沙龙的发言代表,请从下列概念中任选一个,并以它为分析角度谈谈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的差别。要求:100字左右。

“乡土本色”     “差序格局”     “熟悉的社会”     “礼治社会”     “家族”     “无讼”   “血缘”

2024-05-20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A.
《记念刘和珍君》

《且介亭杂文》


现代


鲁迅


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


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战国孟轲提出人性本善,倡导克己复礼


C.
《新五代史·伶官传》

纪传体


北宋


欧阳修
总结后唐灭亡教训,警醒统治者


D.


《玩偶之家》


长篇小说


挪威


易卜生
妇女为挣脱传统,获得自由平等的斗争
A.AB.BC.CD.D
2024-01-16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寒假前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一句中的“晦”是指每月最后一日,“五鼓”是指凌晨3至5点。
B.《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子由,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D.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2024-02-02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第三次学情调查语文试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明孝宗弘治六年秋七月,京师大雨雹。礼部尚书倪岳疏弭灾急务,劝上黜奸贪,进忠直,上嘉纳之。十七年六月,小王子寇宣府,刘大夏请屯兵喜峰口、燕河营以备之。上召大夏问以王越威宁之捷,大夏曰:“臣闻之从征将士,当时所俘获妇稚十数耳。幸而大寇方深入,不相值,值之则无类矣。”上曰:“即尔,太宗何以屡得志?”大夏曰:“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将领人马,不能什二三拟也。且其时淇国公一小违节制,而举十万众悉委之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有守耳。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尚书倪岳疏灾急务        弭:消除
B.小王子宣府                         寇:贼寇
C.不相                                   值:对等、相当
D.奈何言之                            易:容易
2024-02-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茹志鹃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有短篇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善于从大事件入手,反映时代本质。
B.郭沫若发表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洋溢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成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其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
D.莫泊桑,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一生》等。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023-12-05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各项中相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均为现代新体诗。
B.“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了中国首届最高科技奖,北宋杨万里《插秧歌》描绘了当时的农事场景。
C.荀子为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家,李斯、韩非是其弟子;韩愈倡导“唯陈言之务去”,发起了古文运动。
D.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刘裕北伐收复失地、拓跋焘行宫佛狸祠等典故。
2024-01-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初阳岁,指冬至之后、立春之前的时间;“初七及下九”指农历七月七日和每月十九日,旧时妇女于七夕乞巧,古代每月十九日,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B.庄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我们学过他的《庖丁解牛》。
C.《谏逐客书》的“书”是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的奏章,《与妻书》的“书”是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答司马谏议书》是司马光给王安石的回信。
D.魏晋文人强调精神自由,拥有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这从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项脊轩志》中都可以感受到。
2024-05-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