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缴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不相同。
C.《诗》,又叫《诗经》或《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三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四海为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首先由近及远、由内修而外治地“倒叙”出“八目”,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2023-11-0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昔者,越王勾践近侵于疆吴,远媲于诸侯,兵革散空,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曰: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王不能使臣也。王曰:何谓也?计倪对曰: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岂不艰哉?王自揖,进计倪而问焉。计倪对曰: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闯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愿君王公选于众,精炼左右。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其先。是故周文、齐桓,躬于任贤,太公、管仲,明于知人。今则不然,臣故曰殆哉。”越王勃然曰:孤闻齐威淫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寡人虽愚,唯在大夫。计倪对曰: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斯可致王,霸何足道。桓称仲父,文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授以上卿。传曰:直能三公。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君王察之。越王曰:诚者不能匿其辞,大夫既在,何须言哉!计倪对曰:臣闻智者不妄言,以成其,贤者始于难动,终于有成。故贤君用臣,施之职而成其功,远使,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讲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观其态。选士以备,不肖者无所置。”越王大媲,乃坏池填堑,开仓谷,贷贫乏,乃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不厄穷僻,尊有德;与民同苦乐,激河泉井,示不独食。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辞,不呼自来,皆欲伐吴。遂有大功而霸诸侯。孔子曰:“宽则得众。”此之谓也。

(节选自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第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孤A闻B齐C威D淫E洗F九G合H诸I侯J一K匡L天M下N盖O管P仲Q之R力S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拱,文中指不亲理政务,与《战国策》中“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的“垂拱”意思不相同。
B.殆,文中指疑惑,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C.跬步,文中形容数量极少,与《劝学》中“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用法均不相同。
D.劳,文中指功劳,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的“劳”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胸怀韬略。面临近受强吴侵略、远受诸侯羞辱、行将亡国的窘境,他一面做好了与吴国决战的准备,一面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B.计倪富有辩才。他少年老成,面对勾践“大夫易见难使”的慨叹与质问,年少位卑的计倪挺身而出,据理反驳,最终使“越王大媲”。
C.计倪见识过人。他认为作为君主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是比施行仁义更重要的事情,而端正自己品德的途径在于谨慎地挑选身边的近臣。
D.越王勾践从善如流。计倪“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的批评使他有所反思,并以实际行动努力改正,经过六年努力,越国上下一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斯可致王,霸何足道。
(2)故贤君用臣,施之职而成其功,远使,以效其诚。
2023-05-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高考模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上闻魏主欲饮马于江,惧,敕广陵太守行南兖州事萧颖胄移居民入城,民惊恐,欲席卷南渡。颖胄以魏寇尚远,不即施行,魏兵竟不至。上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助丰城公遥昌守寿阳。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守备。

魏之入寇也,卢昶等犹在建康,齐人恨之,饲以蒸豆。昶怖惧,食之,泪汗交横。谒者张思宁辞气不屈,死于馆下。及还,魏主让昶曰:“人谁不死,何至自同牛马!屈身辱国,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乃为民。

魏主之在钟离,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以州兵会刘藻击汉中,魏主许之。梁州刺史萧懿遣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据险,立五栅以拒之。英曰:“彼帅贱,莫相统壹。我选精卒并攻一营,彼必不相救;若克一营,四营皆走矣。”乃引兵急攻一营,拔之,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余人,乘胜长驱,进逼南郑。懿别军继至,将士皆已疲,不意其至,大惧,欲走。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禁将士毋得侵暴,远近悦附,争供租运。懿婴城自守,围城数十日,城中恂惧。录事参军新野庾域封题空仓数十,指示将士曰:“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固守!”众心乃安。会魏主召英还,英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懿告别。懿以为诈,二日乃遣将追之。英与士卒下马交战,懿兵不敢逼。英入斜谷,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先是,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英勒兵奋击,矢中英颊,卒全军还仇池,讨叛氐,平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

【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节选自《论语·先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
B.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
C.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
D.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后职能扩大,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
B.建康,南京古称,六朝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誉为“六朝古都”。
C.黜,罢免官职。我国古代的罢、免、夺之意均与此同。
D.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千乘之国,在春秋后期,指小的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帝要来攻打,广陵太守萧颖胄认为魏军离得很远,没有把居民都移入城内,结果魏军没有攻打广陵。
B.拓跋英富有预见性,他认为南齐主帅出身低贱,不能统一协调作战,攻其一处,其他必定溃逃,后来事实果真如此。
C.拓跋英破敌获胜,围困了南郑。威名赫赫,当地百姓害怕,所以周围的老百姓纷纷投附,争着纳供粮草。
D.南郑城被围数十日,人心很恐慌,庾域把几十个空粮仓贴上封条,跟将士们说这些粮食够用两年,坚定其固守信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州刺史萧懿遣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据险,立五栅以拒之。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022-07-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