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2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2022-10-06更新 | 7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优等生学习能力诊断(一)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 . 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我就不爱读《三国演义》”,还有同学说“《论语》读起来才没劲呢”。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
2020-07-09更新 | 1971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翻译划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加以师旅B.由也为
C.子犯请击D.臣固知王不忍也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2022-06-26更新 | 4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⑵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2022-04-23更新 | 44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小人于利     喻:知晓,明自
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君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22-09-09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