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构兵:交战。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                                 指:指向,意向。
C.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
D.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交接,交往。
2.下列对选文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先秦儒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
B.三军,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C.“先生之志则大矣”的“志”,即心之所向、心意。对宋 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他反对的是宋 打出的名号:利。这是宋 游说秦楚之王的理据。
D.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这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楚两国交战,宋 将要去制止。宋 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先去谒见楚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假如楚王不高兴,就去谒见秦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B.孟子在石丘遇见了宋 ,很自然地问宋 将到什么地方去。孟子关注的不是宋 抽象的游说这种行为,也不是制止战争这种目的,而是进行游说的具体方式和理据。
C.根据孟子的观点是:即便宋 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显然,孟子比宋 考虑得深远。
D.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却可以启发我们省察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2)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2016-12-28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9课 王何必曰利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楚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 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⑤,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楚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艴然:恼怒的样子。⑤镃基:锄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伤害,残害)       众人之所过(重复)
B.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施不孝(怎么)                       ②自者无功(夸耀)
C.①客得之,以吴王(劝说)                  ②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庭)
D.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       ②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2.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故亏君而自利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请买其方百金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当察乱何自起                                 其坚不能自举也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 (《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文中指知道,与《论语·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朝,使……来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代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   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023-12-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圣人之道A衰B暴君代作C坏D宫室E以为F洿池G民无所H安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12-2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1.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于天而天受之               荐:举荐。
B.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现、显露。
C.使之主事而事                  治:统治。
D.天子不能以天下            与:给予。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A.荐于天而天受之
B.三年丧毕
C.夫然后中国
D.舜避尧子于南河之南
3.下列有关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
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
C.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2)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2016-12-28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0课 民为贵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            治:治理。
B.孔子,作《春秋》                  惧:忧虑。
C.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易: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蛇龙居之,民无             为秦人积威之
B.坏宫室为污池                    秦亦不城予赵
C.知我者惟《春秋》乎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D.驱猛兽百姓宁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016-12-28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1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攻之而不胜 环:动词,围,包围。
B.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C.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委:丢弃,抛弃。
D.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金汤
A.国不以山溪之险
B.江山险,沃野千里
C.汝心之,固不可彻
D.蔺相如止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C.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
D.孟子认为: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2016-12-28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2课 人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