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3-10-27更新 | 4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不忍人之
B.今人
C.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D.知皆而充之矣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2-02-13更新 | 51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2.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3.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2-02-23更新 | 47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五谷;五谷热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蔬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文中是指“不”,这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D.卒,文中是指全、都,这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住得舒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各自适合的种植时间,以期获得较高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君主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要教导百姓依据农时耕种收割,还应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木,发展桑麻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箴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023-04-19更新 | 4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三模(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