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2-02-23更新 | 47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2.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4.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5.甲乙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
2021-06-20更新 | 772次组卷 | 6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清高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对老师的恭敬态度。
B.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C.孟子例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E.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2.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对此你是否赞同?试作简要分析。
3.孔子对曾点之志,喟然而叹。面对孟子所推崇的“王道”蓝图,你觉得孔子会作何评价?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2021-04-12更新 | 69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第一单元期中综合复习达标检测-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20-21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021-06-04更新 | 59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527-011【2021】【高一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2021-11-20更新 | 47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于语录体散文。
B.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战国末期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被尊为“道教始祖”,世界文化名人。
C.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提出了以“非攻”为核心的“兼爱”“非攻”“节用”等观点。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阿·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主人公。
2021-10-20更新 | 4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2021-01-29更新 | 6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①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②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③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⑤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⑨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可废也?以羊之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量 ③以乱
B.①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②是其甚与 ③入前为寿
C.①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以教我 ③而况于哲乎
D.①吾力足以百钧 ②杀人如不能 ③戍卒叫,函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固知王不忍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是君子远庖厨也 ②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①功不至于百姓者 ②子路率尔对曰
D.①不用力焉 ②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3.文中画线的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王坐于堂上 ⑤将以衅钟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⑨然则一羽之不举
A.①②③⑨/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D.①②③⑨/④⑥/⑤/⑦/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用武力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回避了这个问题,撇开霸道之事转而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用“以羊易牛”的事例,指出“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分析齐宣王有“保民而王” 的可能,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铺垫。
C.孟子用启发式问答解决了齐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内心有所触动,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
D.孟子以有人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察秋毫之末”而不能“见舆薪”为例,鲜明地阐明“王之不王”的原因是“不为”。
5.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远离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事来麻烦您身边的办事人员呢?)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秦朝时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把我救下来了。)
2021-05-14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1-11-23更新 | 35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请简要概括儒家和墨家在“爱人”观点上的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