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


【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
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1-05-18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其君者也。   贼:偷窃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D.若火之始   然:燃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有是四端也
A.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B.剖以为瓢
C.无恻隐心,非人也。D.千里行,始于足下。
4.下列对短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每个人都有“四体”一样。
D.为了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②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21-10-27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三中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自者也             贼:偷窃
C.恻隐之心,仁之             端:发端
D.足以四海             保:安定
2021-12-18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亮齐宣王宣玉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宣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③穿窬(yù):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泙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1-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B.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C.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D.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泛指天下,与古文中的“四海”“八荒”“宇内”同义。
B.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俱为大王之昭。
C.黍稷,黄黏米和不黏的黍子,这里泛指五谷。
D.丙子,十二月初奕正逢干支的丙子;朔,农历每月初一日。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遮遮掩掩的微妙的神态,极尽生动之妙。“可得闻与”,表现了宣王欲争霸天下的强烈愿望。
B.孟子明知故问,以口腹声色之娱等一系列排比式的内容来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然后道破其“大欲”,从而产生摇曳生姿的效果。
C.宫之奇看清了晋国的狼子野心,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和假道的严重后果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
D.选文一孟子借邹楚之战的比喻,表明霸道的方式不可取,选文二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句子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2021-04-30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相如广成传②不相师③以黔首④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⑤填然之⑥宁许以秦曲⑦天下集响应⑧将军邓骘其才
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B.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D.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客有吹洞箫者D.徘徊于斗牛之间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2021-10-1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问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3.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2020-02-18更新 | 336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第三单元(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王,即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理想的最终指向,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霸道相对。
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
D.觳觫,原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其目的在于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说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
B.孟子认为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统治者只要做到安养民众,称王于天下,就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对此也深表赞同。
C.孟子抓住“以牛易羊”行为造成的百姓误解,阐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不是吝啬而是“仁术”,且这种“不忍”之心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D.孟子以“以牛易羊”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齐宣王问“霸道”之事,而孟子崇尚“王道”,就选文部分分析孟子是如何诱导齐宣王进入自己要谈的话题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