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1 题号:129666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①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②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③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⑤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⑨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可废也?以羊之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量 ③以乱
B.①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②是其甚与 ③入前为寿
C.①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以教我 ③而况于哲乎
D.①吾力足以百钧 ②杀人如不能 ③戍卒叫,函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固知王不忍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是君子远庖厨也 ②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①功不至于百姓者 ②子路率尔对曰
D.①不用力焉 ②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3.文中画线的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王坐于堂上 ⑤将以衅钟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⑨然则一羽之不举
A.①②③⑨/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D.①②③⑨/④⑥/⑤/⑦/⑧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用武力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回避了这个问题,撇开霸道之事转而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用“以羊易牛”的事例,指出“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分析齐宣王有“保民而王” 的可能,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铺垫。
C.孟子用启发式问答解决了齐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内心有所触动,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
D.孟子以有人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察秋毫之末”而不能“见舆薪”为例,鲜明地阐明“王之不王”的原因是“不为”。
5.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远离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事来麻烦您身边的办事人员呢?)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秦朝时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把我救下来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乙文: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   爱:爱护B.若无罪而死地   就:走向
C.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开仓赈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王,即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理想的最终指向,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霸道相对。
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
D.觳觫,原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其目的在于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说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
B.孟子以“以牛易羊”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
C.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22-03-23更新 | 3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乎定?’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天下之民A皆引领B而望C之矣D诚如是也E民归之F犹水之G就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靠近、走近,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词义相同。
B.恶,相当于何、怎么,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恶”词义相同。
C.与,指跟随,与“吾与点也”(《论语》)中的“与”词性不同。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又泛指学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襄王与齐宣王这两位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君都表现出不甘于现状的野心。
B.孟子认为如果国君不嗜好杀人,百姓就会如水向下奔流一般,无人能挡。
C.孟子认为让百姓有恒产,能养活整个家庭,是实现王道天下的物质前提。
D.孟子认为以刑法来惩治犯罪的百姓是治标之术,“谨庠序之教”才是根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2)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5.历史上,孟子以善辩而闻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孟子论辩的技巧。
2024-04-24更新 | 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本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以下是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选项,请将正确的三处断句选项分别填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其为气也A至大至刚B以直养C而无害D则塞E于天F地之间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字词和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一怒而诸侯惧”的“惧”与“勇者不惧”的“惧”意思相同。
B.文中的“无违夫子”的“夫子”与“夫子喟然叹曰”的“夫子”意思相同。
C.《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其作者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D.“天下”在古代是指全国地域,跟其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八荒、六合、九州、四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阐明大丈夫的内容上,孟子不同意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作大丈夫必须符合特定的内在条件。
B.孟子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具有哲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观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C.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孟子通过“心气之辨”,发现了“我”。
D.公孙丑请教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并以此以“圣人”自居。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孟子是怎么形容“浩然正气”的?用什么来培养浩然之气?
2024-01-01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